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包括选修 - 非常详细)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包括选修 - 非常详细)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9607a8669eae009591bec2b

机密 春秋战国 秦汉~ 南北朝 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 春秋晚期:人工炼铁 战国:炼钢和淬火工艺 汉:汉武帝铁业官营; 用煤燃料;鼓风:人力皮囊——畜力——水力(水排) 东汉:南阳杜诗创造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 行业独立;青瓷、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 五大名窑 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登峰造极 汉代:①纺织花色品种多;织成的花纹有立体感,层次分明;②素纱禅衣 ③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官营规模大;民间纺织品数量多,私营作坊出现,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出现雇工和劳动力市场 隋唐 宋 明清 北宋:以煤做燃料冶铁的准确记载 考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发展概况: ①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甲骨卜辞的资料表明) ②西周时期,流通骨贝和铜贝

③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④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 ⑤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⑥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⑦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会馆(与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商帮(晋商、徽商) 二、“市”的发展:

①秦代:商品明码标价;

②汉代: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③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及“草市尉”一职

④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⑤宋代: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草市具备比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⑥明清:商业区繁华 三、商业都会:

①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商业集中趋势的出现; ②汉朝:都市商业集中(车水马龙);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 ③王莽时期:五都——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标志); ④唐朝:长安、洛阳、广陵、杭州、湖州、扬州

5

机密

⑤宋朝:汴京(夜市、晓市),定时庙会集市; ⑥清朝:苏州(甲于天下),盛泽镇;四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四、特征: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不断发展;

②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③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考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1)含义:重视发展农业,严格限制商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2)确立及发展历程: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②西汉初年: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③汉武帝时: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

④唐代仍然执行西汉时开始的商人不得为官的制度 ⑤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政策

(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4)实行的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各国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是决定因素

(5)影响:①积极性:一定程度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②消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定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3)表现:①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止

②清朝顺治年间颁布了“海禁令”“迁海令”(强迫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 ③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乾隆时期,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是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任然禁止)

(2)评价: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

消极:①“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②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 二、【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时间: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2)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6

机密

(3)产生标志:《必修二》P28

探究:我国古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经济:①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③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2)古代商业:①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②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手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受官府垄断;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加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3)中国古代手工业:①手工业发展与农业紧密结合,并且受到农业的制约.②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私营、家庭手工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官营手工业长期处于支配地位.③统治者在政策上一贯影响,导致手工业发展具有落后性,规模有限.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人物:孔子 考点1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各国并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专制政策;各诸侯国招揽人才,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 思想文化:私学兴办, 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 (2)诸子百家及代表 Ⅰ 【儒家】: 「孔子」:

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①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

②政治: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提倡“仁政”学说。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荀子」:战国末期,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① “天行有常”,②”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Ⅱ:【道家】 「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

7

机密

论原则。③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Ⅲ.【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韩非」:①战国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作用: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Ⅳ【墨家】 「墨翟」:战国初期,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①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②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③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④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考点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更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思想内容:

⑴提出“天下一统”和“儒学独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提出“君权神授”思想——加强君权的需要和 “实施德教”学说---继续发挥儒学的民本思想 3、独尊儒术的措施 (1)从儒生中选拔官吏 (2)设立太学和郡国学

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积极:①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②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5、太学创立的影响:

①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