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9c421a784254b35effd3445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美文 2. 《自由谈》 3. 山水游记 4. 邓拓 5. 都市散文

6. 《人生边上补白》 7. 《絮语散文》 8. 《横眉集》 9. 《写在人生边上》 10. 《龙坡杂文》 11. 《竹刀》 12. 笔谈散文

13. 《走到世界尽头》 14. 纯散文

15. 《女孩子的花》 16. 小思 17. 治艺小札 18. 大雁系列 19. 《七好文集》 20. 创造体 21. 诗化散文 22. “新散文” 23. 理性批判精神 24. 《田园之秋》 25. 廖鸿基 26. 1925

27. 《晦庵书话》 28. 冰心

29. 《文艺新潮》 30. “金苹果散文系列”

二、单项选择题,

4 4. ○2 5. ○3 1、② 2. ① 3. ○

4 10. ④ 6. ② 7. ① 8. ③ 9. ○

11. ③ 12. ① 13. ① 14. ③ 15. ①

三、名词解释

1.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在散文创作开始逐步回归自身艺术规律之时,《人民日报》从1961年1月28日至6月5日,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先后发表了老舍、李健吾、柯灵等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推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当代散文继1956年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全面发展的短暂时期,以意境隽永、文体优美为特征的“诗化”抒情散文大量涌现,如杨朔的《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土地》等。1961年因此被称为“散文年”。

2. 在香港域外游记创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耀基,他的《剑桥语丝》和《海德堡语丝》,行文潇洒畅达,不论叙事、写景、抒情、论说,都充满学者文人风范。金耀基这种写景写情写得有诗意又有历史感和文学神韵的文字,被董桥称为“金体文”。

3. “论语派”: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继而创办《人间世》(1934年4月),打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旗号;后来还创办了《宇宙风》,从而形成了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径路,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

4. 《七星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七星篇》的出版。“七星篇”原是澳门八位女性作家林蕙、林中英等人联合在《澳门日报》上开设的散文专栏,1991年星光出版社推出《七星篇》,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澳门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实力和个性。

5. “太白派”: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等人。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6.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散文出现的一种主要倾向,指有强烈反共意识的“战斗散文”,用阳刚文体来歌颂所谓的“战士们的英勇事业”、“英雄的伟大精神”和“效忠国家的耿耿忠心”,文章中充斥“口号式的宣言”,很快为广大读者所抛

弃。

7.学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主要门类,在当代台港和大陆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界也蔚为大观。这类散文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8. “新生代”原是一个地质学术语。在新时期文学中借用这个称谓,通常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中期走上文坛的作家群。自从老愚在1990年把1985年以后出现的青年散文作者命名为“散文新生代”,并选编出版《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后,新生代散文逐渐引起文坛的关注。 9. “框框杂文”: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香港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报刊由专人执笔的杂文栏目逐渐发展壮大和多元化起来。这些框框杂文,每篇短则二百字,长则千字,无所不谈,充分表现香港这个自由开放社会的精神。到今天,打开香港报章,由固定作者占据一框一栏的局面比比皆是,而多彩多姿的杂文专栏也是每张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诗人的散文”:20世纪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一批年青作家,如何其芳、丽尼、李广田等人,他们专注于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力图把散文作为“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这种有意追求散文艺术性的倾向,其中之一表现在“诗人的散文”,它追求“诗意”,经营意象,想象丰富,结构短小圆满,在散文创作中倾注了诗艺,丰富和扩张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如何其芳的《画梦录》等。

11.“风华杂文征文”:1988年7月11日至9月30日《人民日报》为繁荣杂文创作,高扬鲁迅精神而举办了“风华杂文征文”,共收到7000多篇稿件,其数量之巨,声势之壮阔,接触面之广,作者面之普及,形式之多样都是空前的。尤其是征文连续发表了一批新品种、新样式的杂文,如刘征的《庄周买水》、邵燕祥的《大题小做》等,拓展了杂文创作的题材和样式。

四、简答题

1.简述鲁迅《伪自由书》时期杂文的三个特点。

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首先,由于文网森严,鲁迅受到限制,不能直抒胸臆,反使他创造了文多曲折、讽喻、影射的具有隐晦曲折的含蓄美的杂文。其次,这时期的杂文,在文体上大多是千把字的短评,综合了《热风》“随感录”的精悍和《坟》中“随笔”的从容。那些以逻辑议论展开的短评,注重从知识密度和事实密度的结合中去丰富深化杂文的理论含量,显得凝重而精

警。那些取譬造象型的短评,对形象展开描绘,如《现代史》“变戏法”的描写,《二丑艺术》对“二丑”的描写,形态逼肖,饱含象外之意。最后,三本杂文集都附上论敌的文章,都有《前记》和《后记》,目的在于使“书里所画的形象,更成为完全的一个具象”,更忠实更完整地反映时代的风貌,达到“以史治文” 。

2. 简述朱自清散文题材的四种类型。

朱自清的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分为四类:(一)写景抒情: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二)写人抒情: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儿女》、《一封信》、《阿河》等。(三)描述生活情趣:如《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从中可以“感到朱先生的风趣”(李广田语)。(四)表现社会题材: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

3. 简述1957年“小品文的新危机”争论的三种代表意见。

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杂文的危机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作者力量单薄,“拿不出很好的货色来”;第二种意见认为当时杂文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外来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往往是自某些上面下来的;三种意见以范舟为代表,认为“从危机到消亡,这是小品文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还讽刺徐懋庸希望小品文写得又快、又好、又省,“有点像梦拾黄金了”。

4. 简述丰子恺随笔散文的四个类型

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底蕴的,受佛教悟彻人生、世事无常思想的影响,带有悲观、虚无的玄思色彩,以早期的《渐》、《秋》、《两个“?”》等篇为代表;一类是描写儿童的挚爱和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丰子恺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脍炙人口的篇章有 《给我的孩子们》、 《华瞻的日记》、《儿女》等;一类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如《忆儿时》、《学画回忆》等;最后一类是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的,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和人生所采取的矛盾态度,这是丰子恺随笔的主要内容,最能代表他创作的基本特色。

5. 简述冰心散文的三大母题。

(一)母爱。“五四”时期,冰心从切身体验中感悟到母爱的博大与圣洁,率先高唱起母爱颂。(二)童真。冰心讴歌童真,热心地为儿童写作,摹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