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9dffb6ad4d8d15abf234ec2

课程论

一、课程

1.课程的形成与发展

1)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被认为是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的里程碑,是世界教育史上第

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泰勒

①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架构。

②泰勒原理: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

a.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b.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c.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问题也可以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结果的评价。(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他步骤都是围绕或紧随目标的。)后来课程论领域将这四个步骤称之为“泰勒原理”。

2.课程分类(当代课程的类型)

1)价值性分类(根据侧重点和立足点分类)

①社会本位课程 ②知识本位课程 ③儿童本位课程 2)选择性分类

①必修课程 ②选修课程 3)规定性分类 ①显性课程

②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

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3.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

经验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最多、范围最广)

4.课程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2)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自身发展规律

5.泰勒原理对应着课程结构的基本四要素: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6.我国的课程文件(从高到低、从抽象到具体) 1)课程计划——指导性文件(国家)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指导性文件(国家)(具体的某一门课程)

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3)教材——教学用书

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

7.课程标准(名解):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8.教材: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制度。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关于相关课程的具体目标。

2.课程目标的层级关系(课程目标的含义)

1)教育目的——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或称终极教育目 (终极性)(教育方针)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时代性)(培养计划)

3)课程目标——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 (学科性) (课程标准)

4)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达成的教育目标(活动目标) (活动性)(学期、章、单元、课时) (教学计划、设计或教案)

3.课程目标的取向

A.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强调学科的固有价值

2)学生本位—强调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 3)社会本位—强调课程的社会性价值 B.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1)普遍性目标

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模

糊性、普遍性、规范性的特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行为性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它指明学习后学习者所发生的可见行为变化。

特点:预设性、确定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生成性目标

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课程目标。

关注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特点:过程性、即时性

(侧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表现性目标

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例如:学会演唱《剪羊毛》,并能用各种身势参与歌曲的表现 (侧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发展)

4.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5.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根据社会、学习者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确定尝试性的一般目标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确定精确化的具体目标 ①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②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③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④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6.课程目标的表述(了解) 1)行为目标的表述

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学习程度:

A、B、C、D

对象audience :目标的对象可以是全班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 行为behavior :必须用能精确、具体地描述行为的动词来表达。

条件conditions :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 性的因素等 程度degree :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如何、在什么时间内、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 2)生成性目标的表述

是用行为变化过程表述的目标,常包含一些表示行动过程的动词,如: “制作一本加上自己续编部分的《教鼠种萝卜》”、 “观赏水仙花的外形特征,感受水仙花的美”

“自主表达对雪的感受,初步了解下雪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在欣赏和阅读中,体会雪花飘舞的情趣” “儿童能提出种种想法和问题”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

“参观动物园”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参观动物园,讨论其中的感受和乐趣。 主题活动“春天”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 故事“警察叔叔”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想象表现警察巡逻的情景。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

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2.课程内容的组成:

1)客观世界的知识(这个世界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些事实、原理、规律、关于客观事实的知识。) 2)活动方式的经验(一种经历到的、实际体验到、习得的东西)

3)创造性活动的经验(自己独特的活动结果,发挥你的想象和创造去解决某个问题,这样的一种经验) 4)对待世界和客体的情感、评价态度的经验(情感体验)

3.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如何选择课程内容): 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3)课程内容应尊重学生经验

?4)课程内容要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4.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

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没有重复)与螺旋式(重复上升)关系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取向(及教师的角色)

1)忠实取向:教师是课程被动的消费者

2)相互适应取向:教师是课程主动、积极的消费者。 3)课程创生取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3.课程实施的策略(了解)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总结了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

?1)自上而下策略:以国家行政意志为中心,以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为课程变革的发起人,利用法定的权力和权

威,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推行课程。

?2)自下而上策略: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或关心的问题为起点发动变革,教师是课程变革的发起人。 ?3)自中而上策略:以学校为发动变革的机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五、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并对信息

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课程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上可分

?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从课程评价的方法划分

?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划分(由谁评价)

? ——内部评价(自己评价)和外部评价(他人评价) ?4)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划分

? ——整体评价、局部评价和单纯评价 ?5)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分

?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课程评价的主体、客体、标准及指标、方法 1)课程评价的主体

包括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和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社会成员和组织 2)课程评价的客体

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具体表现为课程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可以分为: 课程方案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效果评价。 3)课程评价的标准及指标

准确性指标、效用性指标、适当性指标、可行性指标 4)课程评价的方法

观察、调查与访谈、表现评估、纸笔测验

4.校本课程:是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学生的需求、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