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9dffb6ad4d8d15abf234ec2

教学论

一、教学准备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1.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过程,即备课做什么工作,内容包括: ①确定学习目标 ②设计评价

③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④编写课程方案

2.教学的具体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

要考虑的因素最主要是学习主体,即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习主体:主要是针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进行分析,这是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基点,也

是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不管何种教学活动设计,分析学生情况是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基点,也是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高表现。

3.学习目标(又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的某一个章节、某一节课的具体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结果/行为变化,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

4.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层次(分类)

1)学习目标的层级关系分四级:一级(教育目的)、二级(培养目的)、三级(课程标准)、四级(学习目标) 2)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

即使是学习目标也有不同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若再细致,就是

内容点目标

5.影响教学目标确定的因素:教学内容、学生、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6.在思考教案的有关问题时,请注意教学的生成性本质、反思性本质和个性化本质。

二、主要教学行为(大题目) 主要教学行为:呈示、对话、指导

(一)呈示行为:包括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其中语言呈示是课堂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行为。 1.语言呈示: 1)包括:

讲述——教师以叙述和描绘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教师采用系统而逻辑严密的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和定理等的方法。 讲读——把讲读写等综合运用起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讲演——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专题,对其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论证,并作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2)讲述的优势和劣势

①优势:提高课堂的效果和效率;

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准备起来比较方便; 适用多种学科的教学。

? ②劣势:学生接受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

关注共性而忽视个性;

?忽视学生兴趣;

对教师的表达能力要求高; 学生遗忘程度高。

3)讲述的运用策略:

①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

②依据讲述内容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组织性、逻辑性) ③运用“规则—例证—规则”程式 ④有意识地使用连接词

⑤要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⑥适时运用肢体语言

2.文字呈示——板书

板书的运用策略(了解)

1)教师在课前要预先设计好板书

2)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反应 3)教师写板书时应做到字迹清晰、醒目

4)教师应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干扰学生注视板书 5)不要连续长时间板书

3.声像呈示:

1)定义:是教师运用各类声像呈现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学习与建构知识的行为。 2)运用策略(了解):选择恰当的媒体或媒体组合 *选择教学媒体的考虑因素:

①适应性 ②可靠性 ③普及性 ④轻便性 ⑤简易性 ⑥经济性 ⑦时间性 ⑧有效性

4.动作呈示:是教师通过示范特定动作或操作,提供给学生模仿,使学生学会相应技能或操作的行为。

(二)对话行为:包括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 1.问答

1)问答行为:是一种互动行为,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与一个或几个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2)问答的基本过程

一是发问:教师提出课题或有待讨论的问题(注意问题难度、清晰度、发问次数) 二是候答:教师等候学生思考和回答。 (至少3秒以上时间) 三是叫答:教师示意学生回答。(研究表明,按一定形式如座位、学号顺序请同学回答的叫答方式比随机叫答

方式教学效果好,因为有规则的叫答方式可减轻学生焦虑水平,有利于集中注意,学生也可提前准备回答的内容)

四是学生回答: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五是理答: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要注意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哪里哪里说得好) 3)问答的功能(了解):激活学习动机;发展思维;反馈学习信息;组织调控课堂教学

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

4)问答的表现形式(了解) ?“质问式”:教师几乎完全控制着问答过程和方向,教师可以提问而学生则不能。教师通过频繁提问,检查学生

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或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

?“对话式”: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基础上在提出新问题;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

疑,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学生对问答的进程和方向有较多的支配机会。

5)问题的类型

A.按回答的答案分 ? ①封闭性问题: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很少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对要求掌握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行为,

一般运用封闭性为题。教师提的80%属于这种类型。重在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

? ②开放性问题:具有多个恰当答案的问题,会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对要求掌握概念、模式和抽象

理论的行为,一般运用开放性问题,教师提的20%是开放性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B.按问题的认知水平分?

①识记型问题: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即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提问不宜过多,更不宜连续进行。使用的

关键词:谁、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哪些、写出等。

? ②理解型问题: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转换、解释、推测方可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提问在课堂

提问中所占比例大,适合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的关键词是:请你用自己的话叙述、阐述、比较、对照、解释等。如“你能说出水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吗?”“请用自己的话阐述计算机的几大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 ③应用型问题:这类提问主要是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其

心理过程主要是迁移。使用的关键词是:应用、运用、分类、分辩、选择、举例等。如在Windows环境下,复制一个文件有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 ④分析型问题: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将材料分解成若干个要素,弄清各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的组织、

结构问题以及事项的前因后果。可以促进概念的形成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使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关系、得出结论、论证、证明、分析等。为什么坏血病曾一度是海员的常见病?

?⑤综合型问题: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以一种新的或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整合与重组,形成新的关系。

常用于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创新能力。使用的关键词是:预见、创作、假如??会??、如果??会??、结合??谈??、根据??你能想出??的解决方法、总结等。假如地球上的森林被砍伐光了,地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 ⑥评价型问题: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准则与标准对某个事件、某种观点、行为、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进行是非、正误、优劣、美丑、善恶的判断,作出中肯的评析,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注意促成学生进行综合判断和科学评价的习惯。使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证明、你对??有什么看法等。如你是赞成这个结论还是反对这个结论?原因是什么?

C.按提问的形式分

? ①设问型提问:教师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教师自问自答。常用于复习或引入新课,其

作用是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

? ②疑问型提问:教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后作出回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提问。 ? ③互问型提问:这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 ④追问型提问:围绕某个教学目标或教学主题,将之分解成为若干小问题,一环套一环地系统地提出问题,层

层推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创设富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稳定。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与批判性。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⑤曲问型提问:教师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拐弯抹角,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提问重要是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拔萝卜》时,不直接问人多了拔萝卜好,还是人少了拔萝卜好?而是采用曲问:“小老鼠最后一个来,就把萝卜拔出来了。那么,只要小老鼠一个拔萝卜就可以了吗?”

6)提问的原则

①启发性原则——提问要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②重点性原则——提问要突出重点

③层次性原则——提问要有层次,按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问题知识范围上由小到大,先设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根据的结论

④量力性原则——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7)提问的技巧

? ①围绕三点,精心设问 ? ②难度适宜,启发引导 ? ③目的明确,分类设计 ? ④层次分明 ,循序渐进。

8)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 ①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 ②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迷惑时应平缓坡度;矛盾时引辩启思;反向时归谬促悟;出岔时应疏导

引正;肤浅时应追问求深;呆板时应点拨求活;要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 ③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 ④提问要把握时机(开场白;讲授新知识前;思维训练时。 ) ? ⑤提问的“五先、五后”(先提问,后指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

后更正。 )

2.讨论(会有大题目)

1)讨论行为:是教师与多个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一个开放性的或者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所进行的言语互

动。

2)讨论的运用策略 ①讨论的准备策略

a.在讨论前,教师要确定并精确表述有待讨论的主题。

b.考虑讨论的方式以及自己在讨论中扮演什么角色。教师在掌握班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况,彼此喜欢程度的基础上将全班分组,并尽量把相互之间比较喜欢,而经验和观点又不同的同学分在一组。 c.帮助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告知学生讨论的相关事项。 ②讨论的实施策略

a.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说明他们在讨论中应承担的角色。而后,教师可把待讨论的主题写在黑板上,对主题作简要解释,说明为什么要把它作为讨论主题。

b.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并对其谨慎地作出反应。

c.教师还要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开主题和顺利进行。 ③讨论的结束策略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作总结,归纳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新认识或解决办法(不一定有一致的结论),提醒学生面临的新问题为后面的讨论或其他教学活动作好准备。 3)讨论的功能

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②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培养人际交流技巧。讨论既有师生间的交流,又有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这大大有利于人际交流技巧的提高。 ④改变态度。通过课堂讨论相互交流,可使学生认识到某一问题原来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许多侧面,从而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⑤促进学生道德推理能力发展 4)讨论表现形式

全班讨论——教师提供议题,发起讨论,学生逐步加入发表各自的想法,互相补充与修正,教师参与讨论,

并控制讨论的整个进程。

小组讨论——教师确定主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协调、维持与推进小组活动,

为小组讨论创设热情、友好的气氛,同时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

5)影响讨论的主要因素 ①师生的准备情况 ②讨论主题的适切性 ③交流的方式 ④讨论的规则

三、辅助教学行为

*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②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③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④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课堂强化技术

1)定义:就是增强学生某种课堂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的过程。任何行为一旦重复就有可能被强化。课堂强化

或对学生课堂理想行为的强化,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技术。

(正确掌握和运用课堂强化技术,可以提高教学的成效。)

2)课堂强化的基本策略:可以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方式,即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3)常用的课堂强化技术 ①言语强化 ②非言语强化(常见的非言语强化有以下方式: a.面部表情 b.眼神的运用 c.体态语强化 d.服饰语强化) ③替代强化 ④延迟强化 ⑤局部强化

⑥符号强化(代币制方法) 4)课堂强化的误用

课堂强化需慎重的使用,因为强化并不总是带来良好的课堂学习和课堂行为,下面的误用就要尽量避免。 ①强化手段单一,如:总共只使用一两种强化方法 ②强化的对象不具体,如:强化学生的所有行为 ③强化过于急切频繁。

2.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重点) 1)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生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

和思维等心理状态。

2)分类: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3)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A.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①权威式(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 ②民主式 ③放任式 教师的移情 教师的期望 教师的焦虑

教师的教学能力:①洞悉 ②兼顾 ③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

④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 ⑤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⑥责罚学生应避免微波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偏爱

B.学生的因素:①学生人数 ②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 ③学生的课堂纪律

C.课堂物理环境的因素: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教具、乐音或噪音、

光线充足与否、空气清新或污染、高温或低温、座位编排方式等。

4)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除了机智地处理影响课堂气氛的各种因素的具体方法外,通常还运用以下几种一般策略: ①正确鉴定课堂气氛

鉴定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评价课堂气氛。

评价课堂气氛的维度:安全而有序的环境、合作制定决策、对所有学生寄予厚望、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容

纳问题的不同点和方案、尊重情绪和观点。

②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范

舆论与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学生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从众。 ③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

④抓典型、树榜样、立威信 ⑤妥善处理矛盾冲突 ⑥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