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专审报告模板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抗震设计专审报告模板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9eea3b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c

楼层承载力对比(SATWE)

下表为SATWE计算出的结构各层楼层承载力比,根据“抗规”3.4.3的规定,本结构各楼层承

某医院B1楼抗震专项审查报告

载力无突变。

本层与上一层 本层与上一层 层号 X向楼层承载力 承载力之比 Y向楼层承载力 承载力之比 (大于80%) (大于80%) 6 5.34E+04 1.0 4.58E+04 1.0 5 7.59E+04 1.42 6.23E+04 1.36 4 7.79E+04 1.03 7.71E+04 1.24 3 8.66E+04 1.11 8.65E+04 1.12

1.2.5 刚度分布及刚度比(CQC)

下表为SATWE计算出的结构各层刚度分布及刚度比,计算结果十分接近。根据“抗规”3.4.3的规定,本结构中没有薄弱层,无侧向刚度不规则现象。

SATWE 层号 刚度(kN/m) 本层与上一层70%或上三层 均值80%比值的较小值 X向 Y向 X向 Y向 3 4.62E+06 4.20E+06 1.564 1.571 4 4.22E+06 3.82E+06 1.9 1.6437 5 3.17E+06 3.32E+06 1.39 1.464 6 3.26E+06 3.24E+06 1 1 - 3 -

1.2.4

楼层刚度比曲线 各楼层质量分布比例

1.2.6 结构总质量

SATWE ETABS SATWE/ETABS 结构总质量(t) 46491 46080 100.89% SATWE模型质量为46491ton,ETABS的模型质量为46080ton。通过对比,SATWE模型与ETABS模型质量比例为100.89%,两者接近。

各层质量分布均匀,无明显突变或不利布置,如上图所示。

某医院B1楼抗震专项审查报告

二、减震设计方法

2.1 消能部件

2.1.1 消能部件设置原则

耗能支撑需设置在集中变形处,如附加于结构周边(沿全高或重点部位设置)、替换结构体系交接处连接构件、形成新型结构体系(框架-耗能支撑体系)。消能部件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布置,并有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消能减震能力,形成均匀合理的受力体系。

2.1.2 消能部件在地震分析中的模拟

大震分析采用ETABS分析软件,屈曲约束支撑在分析中可利用WEN模型单元,Bonc-Wen模型具有表达式简单的优点,其非线性力-变形关系如下:

f?rkd?(1?r)Fyz

其中k为弹性弹簧常数,Fy为屈服力,r为指定的屈服后刚度对弹性刚度k的比值,z为一个内部滞回变量。此变量范围为z?1,其屈服面由z?1代表。

z?k???d(1?zn)??(d?z?Fy??d?0)??(d?z?0) 在程序中分别设定Fy、k、以及n即可。典型wen模型滞回模型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4 -

n=5n=1F(kN)D(mm)

在ETABS模型中参数设置如下:

某医院B1楼抗震专项审查报告

屈曲约束支撑参数

7.2 大震弹塑性分析非线性

大震分析中考虑了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和施工过程中非线性行为,耗能连梁单元采用前文所述的非线性单元,该单元可准确模拟耗能连梁在整个地震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以及其对整体结构的阻尼贡献,因此本阶段无需进行等效阻尼比简化。

在本结构的弹塑性分析过程中,以下非线性因素得到考虑:

? 几何非线性:结构的平衡方程建立在结构变形后的几何状态上,“P-?”效应,非线性屈曲

效应,大变形效应等都得到全面考虑;

? 阻尼器单元非线性模拟:采用非线性单元模拟,设置和阻尼器单元相同的屈服力、弹性

刚度、屈服刚度及屈服位移。

2. 3屈曲约束支撑设计 2.3.1 屈曲约束支撑的布置

结合建筑功能及布置,在本工程结构中每层均匀上下层连续布置,平面布置在X向、Y向分别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如下图所示)。

- 5 -

2.3.2 变刚度屈曲约束支撑芯材

JY-SD型屈曲约束支撑芯材采用Q235型,翼缘板、加劲肋及约束机制采用Q345材料,具体材料参数如下:

支撑布置示意图

某医院B1楼抗震专项审查报告

阻尼器用芯材参数

牌号 屈服强度 拉伸强度 伸长率 0℃冲击功 屈强比 使用位置说MPa MPa % KV2,J ReL/ Rm 明 235 235±25 350±50 ≥25 ≥27 ≤0.8 芯材 345 345±25 >470 ≥25 ≥27 ≤0.8 节点板材 2.4 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2.4.1 计算分析用地震波

地震的发生是概率事件,为了能够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合理的估计,在进行结构动力分析时,应选择合适的地震波输入。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5.1.2的要求,即“所选每条地震记录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的要求,本报告选取了二向三组地震波时程(1组人工波,2组天然波),各组地震记录波波形及其频谱分析(5%阻尼比)如下图所示,所选三条波均满足规范要求。

本次计算采用2+1条地震动,即两条天然地震动记录和一条人工拟合地震动记录输入法(即X、Y方向依次作为主次方向)作为本次动力弹塑性分析的输入,其中主次方向输入峰值比为1:0.85(主方向:次方向),同时根据规范,主方向波峰值取为200gal(中震)、400gal(大震)。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