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上海市静安区语文八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4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上海市静安区语文八年级(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a16f91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d

3).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甲文观点:生于优息,死于安乐。乙文砚点: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人才。 六、现代文阅读

11.1)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一—夏天绿叶成荫,结出累累果实——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 2)C

3)这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豁达宽广的胸怀。说明人的一生不会永远是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着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字宙生命的共性。只要不息奋斗,无私奉献,一切便无怨无悔。 4)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然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12.1) (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孩子的慈父。

4)爸爸教“我”的诗令“我”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七、语言表达

13.(1)可删去“通过”或“使”。(2)删去“世界闻名”或“名扬中外”。 八、作文 14.珍藏的记忆

翻开泛了黄的日记本,我看见了过去的点点滴滴,那时我们的过去,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那一年,我们十三岁。走进“陌生”的环境,我变得少言寡语。我以为自己会一直“安静”下去,与寂寞相伴,与孤独长存。可是你却闯入了我的生命,你扎着马尾,总是喜欢冲着我傻笑不停。你能圆圆的脸上,永远充满幸福的表情。你总是喜欢在我身边手舞足蹈,哼着歌曲,不知不觉,习惯了这样古灵精怪盗你。

那一年,我们十四岁。我们开始为了一些小事而发脾气。因为那乱动我的日记,我说出:“不再理你!”我看到你当时哭泣的样子,心疼在心里,怪自己为何如此狠心,怎么会让可爱的你伤心。终于说出了“对不起”我才发现原来你和我已经融为一体,你是我的影,我们形影不离,开始一起哼起熟悉的歌曲。

这一年,我们十五岁。渐渐成熟的我们,开始学会背负压力。我自暴自弃的对你说出要放弃,而你却拍拍我的肩,说出那句“我会和你在一起。”这一刻,我安静了。因为你,我开始变得坚忍,因为我知道我的背后有一个人,她就是陪我走了一路的你。现在的你,不再喜欢傻笑,不爱哼歌了。那些都被封印在了过去的日子里。而我也不再是那个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的小女生……我们长大了。 合上日记才发现不觉中泪已留下两行。这样平平淡淡,却又充满幸福的记忆值得我和你去珍藏。现在,我和你依然在一起,我们彼此依偎着对方的肩背,再过两个月,你将和我分别,你将和我们分别。回忆起那么熟悉的小调,你是我们的歌,是记忆的歌。 六个月,你将不再是我的影…… 你,我一辈子珍藏的记忆。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份杂志老是报道一些八卦消息,无怪乎声名狼藉。 ..

B.她到现在还在踌躇,是否应该尊重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迈上音乐之路。 ..C.童年的我,在外公结实的手臂下蹒跚学步,在奶奶关怀的叮咛中成长。 ..D.路旁的树枝切割着夕阳,把光的琐屑不断地洒向染金的地面。 ..2.下列加线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宛如(wǎn) 解剖(pōu) 不逊(xùn) 油光可鉴(jiàn) B.凄然(qī) 捕获(bǔ) 教诲(huì) 杳无信息(yǎo) C.烂熳(màn) 绯红(fēi) 匿名(nì) 抑扬顿挫(cuò) D.喝采(hè) 畸形(qí) 诘责(jié) 深恶痛疾(wù)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文章塑造了一个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C.《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孟子义正言辞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科学家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地工作的结晶。 ....B.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C.蚕上山后,日夜不辍劳作,最后结成了一个个茧子。 ....

D.为了瘦身,李婷婷节衣缩食,结果在上午第一节课时就昏倒了。 ....5.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荻港(dí) 获得(huò) 歼灭(jiān) 阡陌(qiān) ....B.溃退(kuì) 纤维(xiān) 芜湖(wú) 要塞(sè) ....C.堵塞(sè) 泄气(xiè) 塞子(sāi) 负隅顽抗(yú) ....D.切磋(qiē) 迫切(qiè) 当真(dàng) 锐不可当(dāng) ....二、名句默写

6.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3)不畏浮云遮望眼, 。

(4)最爱湖东行不足, 。 (5)庭下如积水空明, , 。

(6)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 三、字词书写

7.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简陋(____) 炽热(____) 猝至(____)窒息(____) 吹嘘(____) 沸腾(____) 咽喉(____) 溶液(____) 触目(____) 踱步(____)

四、诗歌鉴赏

8.阅读《使至塞上》,完成问题。

1)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孤烟”二字正能状其形韵,“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静,直入人心。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结合诗中景物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共15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邹与鲁讧。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慢上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上矣。”(《梁惠王下》)

[注] ①讧:交战。②有司:与下文的“长上”都指官吏。③莫之死:没有百姓为他的长官而死。④疾:憎恶。⑤转:弃尸。⑥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百姓,百姓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⑦反:报复。⑧尤:责备、归罪。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语(4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 (4)诛之,则不可胜诛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上矣。

3)曹刿所说的“忠之属也” 指 (用【乙】文原句回答),【丙】文中曾子所说的话,可以用【甲】文中哪些语句来印证?(2分)

4)【甲】采用 方式进行说理。【乙】【丙】采用 方式体现自己的主张。(2分) 5)三段文字均表现了共同的政治思想,请你结合文章探究一下这种思想。(3分) 10.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3).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个句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六、现代文阅读 11.故乡的桥 艾 彤

我乡三县交界处横亘一座朗概山。面向我们坪上乡,从分水坳、梅赛坳流出四条小河,三条注入资江,一条注入湘江。河上有桥二十八座。

故乡的桥多是瓦屋木桥,乡里人叫“屋桥”,石墩上架厚实的木板或石板,桥两边立木柱木梁,上盖青瓦。桥面宽敞,两侧栏杆下,铺有一尺多宽的座板,供行人歇息。桥屋正中,面向上游,设有神龛,四时供奉关公,周仓、关平侍立两旁,一派肃穆神色。

屋桥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多为殷实人家集资而建。积德行善,修路架桥,热心公益,自古蔚然成风。以后,屡毁屡修,近百年通行无阻,皆因日常起居离不开桥。

我常走的是流经我们村东小河上的那几座桥。这条长约二十华里的小河上,有回龙桥、峡山桥、时荣桥、罗家桥、三溪桥、密水桥、麻溪老桥、麻溪新桥等八座桥。我上学读书,去外婆家和大姐家做客,都要过几道河,过几座桥。走乏了,坐在桥头,看两岸风光,听桥下流水。行人川流不息,还有老者下棋的,小贩卖山果的,孩童跳绳嬉戏的,热热闹闹,我都要在桥上消磨半日,常常误了学,误了走亲良辰。二十个春秋,东桥来,西桥去,桥上留下我几许脚印,洒下我几许汗水?后来出远门走了,再也不见故乡的桥。然而,无论我走南闯北,客居他乡,故乡的桥总不离我,它常在我梦中萦绕—— 呵,我梦见了故乡春日里的桥:燕子呢喃,驮一身雨水,斜斜掠过桥头。两岸绽开新绿,烟雨朦胧。满地油菜花,满山杜鹃花,桥旁边那一树树红的白的桃花、梅花,更是分外艳丽。春风吹过,片片花瓣飘落水中……

呵,我梦见了故乡夏日里的桥:桥上一团白光,瓦面腾起火浪。桥上坐满了行人,只见一片扑动的蒲扇、斗笠、汗巾。瓜豆细柔柔的藤蔓,勃勃地攀上桥来,挂一串串豆荚,披一身绿叶,宛如绿帘,掩住阳光。一阵豪雨,桥上爆起一阵阵欢笑……

呵,我梦见了故乡秋日里的桥:秋风起,秋收忙。担担金谷桥上过,田夫挥汗说辛酸。炊烟起,谁家飘来新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