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a4ef71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a

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 “我” 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距离产生美。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

4. 本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含义丰富、平实而有情味、生动而有画面感表现力强、风趣幽默 《回延安》

1.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结合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疑。“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5

语言描写: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2.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兴、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安塞腰鼓》

1.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又像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注意其以下特点: (1)句式多变,长句酣畅淋漓,短句急促有力,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

(2)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大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反复、排比、比喻、拟人和叠词等,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

(3)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描写包括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还有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高原腰鼓的赞美之情。

2.课文最后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开篇仿佛呈现一群高原后生的雕塑, 安然不动,“神情沉稳而安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再结合它前面一-句“简直像来到另一一个星球”,情境突变,读来感觉异样陌生,是作者追求的表达效果。再联系全文看,

6

开篇说一群后生们,腰鼓“杲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灯笼》

1.“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于“灯笼”有关;

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文章最后从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转为对现实的感受,这是典型的卒章显志的散文笔法)(小器物承载大情感,“以小见大”) 2. 本文语言特点:

①简洁,多用短句,很少有长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②书面语化,多引古语,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③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交错进行,浑然一体。 【练】

【达标训练】(5分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