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a83d0f2f90f76c661371a52

分别贤圣品第六

四念住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不杂缘 杂缘

二二合缘

三三合缘

四合缘

法身 法受 法心

法、身、受 法、身、心 法、心、受

身、受、心、法

次二句:辨三种体。念住有三:1、自性念住,(能念慧),以闻思修三慧为体。2、相杂念住(能断烦恼,余二不断),以慧及相应法,并俱有四相为体。3、所缘念住,以身受心法为体。(所缘境此中唯相杂念可断烦恼以自性太减,所缘太增故),

说次第随生:四念处的次第;身受心法。1:由所缘境的粗细次第而建立,因为身最粗,次是受,再次是心,法最细,摄涅槃法。(随境粗而应先观,故身念住为最初生。)2:由诸欲贪烦恼生起次第而建立,又论云:“诸欲贪是依身而起,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未断,法中摄惑,法在第四,故观受等如是次第。”

治倒故唯四。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净乐常我四种颠倒,故唯有四不增不减。

辛二 总相念住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无常及苦 空无我行相

修观行的人,在别相念住位中,各别修习身等念住。观身等自相共相。并於身等修习杂缘观行,经过这样的修习,观心己经淳熟,为增进观智的力量,则应更进一步修习总相念住观。

彼观行者,居此总杂法念住,总观身等四所缘境,修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 由四念住的观智进一步而得自在之后,还要积聚殊胜的善根。以资发起无漏智。四善根的“善”,是指见道的无漏智,“根”是煖等到四法能为发得无漏智的根本,所以煖等名四善根。

辛一 明善根观行

辛 一

庚 四

从此生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五明修果远近四明三乘转根三明善根胜利二诸门分别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前三句:从此总相住成就以后,次生煖法,喻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煖,此位修行时期长。能具观欲界四圣谛境,及具修十六行相。

211

明善根观行明四善根五 分别贤圣品第六

次一句:修煖善根的行者,由下而中,由中而上。至成满时,更生殊胜善根,名为顶法。在顶位亦观四谛十六行相,同前煖位,故说“亦然”此顶有二义:1、煖、顶二善根,因会动摇,如再进忍,世第一时,即生不动善根。但如一退,即造恶业而堕恶趣。故此二善根名为动善根。而顶是动善根中的最胜法,如人体中最胜之顶,故名顶。2、此位在进(忍)退(煖)的两际之间,如山之顶,故名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明煖、顶二善根,初起时都是唯观法念住,后增进时,通修四念住。

次忍唯法念:修顶善根圆满时,有忍善根生。名为忍法,在此位时,行者对四谛理。信认忍可。最为殊胜,且无退堕。故名为忍。此忍位接近见道,故初后唯观法念住。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忍位有下中上三品,其中下中二品,如前顶位一样具观四谛 ,修十六行相,上品忍位,唯观欲界苦谛。以一刹那心起一行相,直入世第一法位。

(下品忍位,俱观四谛,修十六行相(约三界论合修三十二行相);中品忍位,修减缘减行(上二界与欲界共八地,三十二行相),上品忍位,唯观欲界苦谛,以一行一刹那生起世第一法位)。

世第一亦然:从上忍位一行一刹那中,无间生起极胜善根,名世第一法,此位所发善根,在有漏世间法中最为殊胜,故名世第一法,此位,唯缘欲界苦谛。唯有一行一刹那心,与上忍一样,故云亦然。

皆慧五除得:煖等四善根,皆以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性。因定俱必有随转色,如定共戒,名为色蕴,余四可知,此煖等。虽有能得的得,但助伴体中的得,非煖等四善根体,故除“得”。

辛二 诸门分别

此顺抉择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然 圣由失地捨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捨 依本必见谛 捨己得非先 二捨性非得

前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名顺解脱分。解脱即涅槃,分是因义,五停心观等善法,是顺彼涅槃之因。故名顺解脱分,亦名资粮道,从喻得名。

此顺抉择分:释名。煖等四善根,名顺抉择分。见、修无学三种圣道,皆名抉择。抉是决断,能断疑故,择是简择。能分别四谛相故;分是一分,见道名抉择分,是抉择中一分故,此煖等四能引生见道,随顺于彼见道,名顺抉择分,顺是因,抉择是果。从因得果为名,故名顺抉择分,又名加行道,为入见道而加工用行,修习四善根。

四皆修所成:明修摄。煖等四善根,皆依定地生起,所以是修所成慧,而非闻思所成散慧。

212

分别贤圣品第六

六地二或七:明依地。煖等四善根,皆依四根本、未至、中间六地生起。欲界无此四法,非定地故。无色界亦无,因为煖等是见道眷属法。无色界无见道故。又妙音尊者说:煖顶依七地,即前六加欲界。(此非正义)

问:中忍修减缘、减行后为什么唯留观一行相?

答:因为若观上下八谛理,如下忍位,起三十二行解,观智就会散漫而猛利,不能为发起无漏智的胜缘。故於此位(中忍)中渐渐减少。以使智力渐归猛利。此事尤如将财物换为金钱。更换为珠宝,以后旅行携带方便。又如用凸镜,以集中热度,以期发生无漏的智火是也。

问:观留苦下一行相,究竟是留四行相中的一行相呢? 答:中忍位所观留的行相,随根机不同各有别如下:

(1)著我者,留无我行

1、利根 (2)著我所者,留空行

入见道人有二行

2、钝根 (1)我慢增者,留无常行

(2)懈怠增者,留苦行

七方便

四善根——顺抉择分——加行位(偏修慧) 三贤——顺解脱分——资粮位(偏修福)

依欲界身九:明依身。四善根所依身,是欲界六天并三洲人,共九处身。(唯依欲身者,能厌苦故,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六天,亦续现前,第四善根,天亦初起,因为第四善根唯一念故,所以人天皆得初起。)(天的初起,先在人中修前三满忽然命终生天,到天上更起煖等,于是世第一也就生起。)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然:明男女得别。四善根唯依正常男女身得。非半择迦等得,前三善根,男女得二。即男得男善根及得女善根,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以煖等三位,男容转形为女,女容转形为男。第四善根,女容得二。如前一样,故云“亦尔。”男唯得一男善根,以男身证圣以后,对於女身已得非择灭,故不得女善根。(本来是男身,证圣后,不再转为女身。)

圣由失地捨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捨:明舍相。圣者捨四善根,由失地捨。即依此地,得此善根,若迁上地,此地便失。失此地时,善根方捨。若此地死,还生此地,不失地故,善根不捨,异生捨四善根有二:1、于命终捨,没有见道力量资助,故不论失不失,皆命终捨。2、煖顶二位,可由退捨,忍世第一位,无退捨,圣人无退捨。

依本必见谛:明得果久近。若凡夫依根本地起四善根,定能於此生入见道。因为根性猛利,厌生死心强故,若依未至及中间地,则现生不一定能见谛,以根有利钝,厌有深浅,根利而厌深,则现生可见谛,根钝而厌浅,则现生不能见谛。

舍已得非先:明舍体。捨煖等已,后重新修再得,非得先所捨者,唯得先未得者,

213

分别贤圣品第六

因为煖等善根,未曾熟修,要大加行,方能修得。所以得未曾得者,不得先所捨者。

二捨性非得:失捨与退捨,皆以非得为体。

辛三 明善根胜利 得此善根,有何殊胜利益?

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煖位虽有退起邪见,毁断善根,造无间业,堕三恶道等的过失,但肯定成就必到涅槃的功德,所以不会在生死中长久流转。若得顶法,虽退等,但必不断善根。若得忍法,即使命终捨,亦无有退,不堕恶趣。分别说就是下忍得趣不生,上忍得五不生,中忍无不生修减缘减行,如图:

下忍位:于三恶趣,得非择灭,故不堕 ——————— 趣不生 忍不堕恶趣

上忍位

于卵湿生中不生——生不生 于无想天中不生 于北洲处不生 于黄门身不生 于二形身不生

——

处不生

于大梵天处不生

于第八有中不生 于见断惑中不生 身不生 有不生 惑不生

五不生

得世第一法,此位虽仍在异生位,但次刹那却能趣入正性离生——见道。

辛四 明三乘转根

转声闻种性 二成佛三余 麟角佛无转 一坐成觉故

前二句:声闻在煖顶二位,可转成佛善根,在煖顶忍三位可转成缘觉善根,忍位不能转成佛善根者,因忍超恶趣,而菩萨要入恶趣度众生,故不转。

后二句:麟角独觉与佛世尊,在煖等位,性必无转,因为他们依第四禅一坐便成自乘之觉。一坐有二:从煖至菩提不起於座,2、从不净观至菩提不起於座。

辛五 明修果久(远)近。

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

前二句:声闻行者,极速三生,方得解脱,极迟需要六十劫。三生中,第一生得顺解脱分,第二生得顺抉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缘觉极速四生得解脱。极迟一百劫,四生中,最初发心生,第二顺解脱分生,第三顺抉择分生,第四入圣生。(最初修声闻资粮,第二修声加行。第三修缘觉资粮和加行)

次一句:顺解脱分的完成是由闻思二慧所成。属散地所有。故非修慧,所成的顺解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