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勘探地球化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accff5955270722182ef71d

2.规模:

对于成矿主要组分来说,由于经过表生迁移和分散,残留晕的规模一般大于原生晕。 对于成矿次要组分来说,由于矿石和原生晕中原生的含量低,经过表生迁移和贫化,残留晕中的规模往往小于原生晕。

残留晕的规模大小还与采样的层位、深度以及样品的粒度有关。

四、残留晕与矿体的空间关系 1.次生晕与矿体的空间关系

①越靠近地表的次生晕宽度越大,越往深处晕的范围越小。

②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深度元素含量不同。一般越往深处含量越高。 ③在水平方向上,以晕为中心,往两侧元素含量逐渐降低。

④当地表倾斜时,晕的对称性遭到破坏,晕向下坡方向发生位移。越近地表位移越大。 ⑤当矿体倾斜时,晕中心的位置将不在矿体露头的上方,而向矿体升起的一端移动。离基岩越远,位移距离越大。

⑥当矿体倾斜且地表不平时,情况更复杂。当矿体与地形一致时,则晕的位移小些;而当矿体倾斜与地形相反时,则位移则大些。这两种情况所形成晕的形状都是比较复杂的。 2.次生晕位移中心的计算(目的是指导首期探矿工程的布置) ①地面水平,矿体倾斜情况下次生晕中心计算 ②地面倾斜,矿体垂直情况下次生晕中心计算

五.残留晕的分带性

残留晕中的地球化学分带性,出现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1)一些表生活动性大的元素,由于表生迁移和贫化,从异常元素组合中消失,从而改变了组分分带的元素组成。

(2)由于各种指示元素的表生迁移能力不同,在每个残留晕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表生分异现象,这就产生了指示元素水平分带的序次变化。

(3)受指示元素的表生贫化-富集作用的影响,指示矿床剥蚀截面深度的元素对比值和分带性指数,在同一截面的岩石和土壤中存在差别。

第五节 运积层中的次生晕——上置晕的主要特征 运积层包括塌积物、冲积物、冰积物、风积物等。

由于异常物质较其所赋存的介质晚进入,故称为后生次生异常 一、上置晕形成条件

指示元素从矿体和原生晕的风化面向上迁移进入运积层,主要是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以及植物吸收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有人提出电化学作用造成的。 1.毛细管作用

毛细上升的高度与毛细管的直径成反比,与溶液浓度成正比,所以一般来讲细粒土壤毛细上升的高度较高

当金属元素被地下水溶解并随着迁移很远的距离,在某种沉淀障上析出,就形成侧移的水成异常。 2.电化学作用

在电场作用下,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这是一个普通的电化学现象。 在自然界,正在氧化的硫化物矿体能产生自然电场。

电化学异常的特征是在矿体上方出现一个低含量带,而在两侧出现高含量带,形成双峰

异常(猫耳状)。

(1)吸附障(发生在粘土矿物、铁锰含水化合物和有机物的富集层); (2)氧化障(指示元素随同铁和锰的含水氧化物沉淀); (3)还原障(指示元素在富含硫化氢的介质中形成硫化物); (4)酸-碱障(指示元素随同铝和硅的含水氧化物沉淀); (5)蒸发障(出现在气候干旱地区);

(6)生物障(造成指示元素在土壤腐植层富集)。 二、上置晕的组分特征

上置晕组分局限于那些在矿床氧化带可以形成水溶性化合物的元素,主要是Cu、Ni、Pb、Zn、Mo、Hg等,其次是Mn、Co、As、I等。 上置晕中指示元素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次生盐类矿物(硫酸盐和氯化物)、吸附离子和有机金属化合物。

三、指示元素的含量

通常在0.n~n ppm级次范围 四、上置晕的形态和规模

上置晕的形态和规模受运积层的性质及地下水渗流方向的影响。

在垂直剖面上,上置晕的宽度不大,而向垂上存较大的延伸。当运积层的性质比较均一时,上置晕呈柱状分布;不均一时,则随着各分层中异常含量的升降而出现胀缩变化现象。

研究次生晕的意义

可以确定矿床的具体位置,追索并圈定隐伏矿体的分布范围, 可以预测隐伏矿体的矿石类型和矿化的大致规模。 指导探矿工程的布置,

第六节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

土壤测量主要应用于残—坡积层发育地区(即覆盖—半覆盖地区)。用于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Au、Ag矿)和放射性矿产的普查。

地质找矿方面的应用有:

一、研究次生晕的分带性,寻找隐伏矿体,预测矿化类型

二、研究次生晕中指示元素的组合、含量和元素比值,推测地表剥蚀程度 三、区分物探异常和非矿异常

四、评价被残坡积层覆盖的地层、断裂构造、岩体的含矿性 五、铁帽含矿性评价 六、农业地球化学调查

1.铁帽来源的判断(真假铁帽) 铁帽来源:

①硫化物矿床氧化②超基性岩风化

③菱铁矿层氧化④某些富铁沉积岩淋滤形成⑤古风化壳 2.推测原生矿石类型及品位3.推测下伏矿体的远景 铁帽是硫化物矿体在表生地化作用下,由于原生硫化物分解而使矿体出露部分形成含水氧化铁(针、褐铁矿)的集合体

第四章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是应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了解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其分散、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附近基岩中地质体的联系,通过发现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 水系沉积物指的是河流、溪流、干沟中的淤泥、细砂等。 第一节 分散流的形成

矿床分散流(以下简称分散流):通常理解为由于矿体及其原生晕和次生晕的表生破坏,在矿床附近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成矿有关元素含量增高的地带。

分散流是沿河道呈线形延伸的异常。分散流是次生异常之一。

一、水系分级 在1:5万地形图或类似比例尺的航片上可以辨认出的最小水系为一级水系,它们往往最接近分水岭。两条一级水系相交成为二级,两条二级水系汇合成三级,余类推。 二、分散流的形成 1.分散流的物质来源

主要是来自地表受剥蚀的矿体、原生晕和次生晕,也可来自埋藏的矿体。 2.分散流的动力

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机械冲刷力和溶解力。其次也有冰川、风力等的作用。 地表水:主要是冲刷和搬运作用,这是形成分散流的主要动力。 地下水:对氧化带的金属元素生成的盐类进行溶解和搬运。

可见,水的有无,量的大小以及地形的陡峭和降雨量对分散流形成的影响很大。 3.物质的搬运形式

主要以固相(呈矿物碎屑状态被流水搬运,包括碎屑拖运和粘土浮运。)和液相搬运(元素在水中以真溶液、胶体形式进行搬运) 4.分散流中元素存在形式

根据搬运形式可分为:碎屑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形式。

分水岭附近,碎屑比例大,因为水的溶解时间短;而在平缓地区,化学分散的重要性就增大了。

水系沉积物测量所研究的是水系沉积物中细砂和淤泥中的元素含量及其特征。

第二节 分散流的基本特征 一、指示元素及其含量特征 (一)指示元素及其组合

分散流指示元素及其组合基本上相同于原生晕、和次生晕。

硫化物锡石型矿床:As、Cu、Sn、B组合;高温热液型矿床:W、Sn、Bi等组合; 中温热液型矿床:Cu、Pb、Zn等组合;低温热液型矿床:Sb、Hg、Pb等组合。 (二) 指示元素的含量

1.指示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幅度

与前述各类异常元素含量相比,分散流中的含量通常要比原生晕或次生晕中的含量低一至二个数量级,且变化幅度也小。

在河谷横断面上,指示元素含量的变化:对于“V”型河谷,河谷的最低部(河床)最高,向两侧降低

而对于“U”型河谷,分散流发育于冲积层中,接近矿源地段,河谷断面中的含量呈“不对称”分布,元素的高含量位于矿体及其分散晕所在的山麓的洪积层中。

分散流划分为两部分:头部和流带部。

分散流的头部系指毗邻矿床或矿化带斜坡的分散流部分;流带部,在分散流头部以下,即含矿地区与河谷交切的下游部位。 2.分散流含量的衰减模式

异常消失点离原生矿化(土壤异常)的距离叫分散流的延伸长度。

二、分散流的形态与规模 1.形态 :

矿床分散流呈现出向搬运介质延伸方向拉长的形态,是一个在平面图上重复河谷轮廓的条带状形态。 2.规模 :

分散流的总体长度,理论上等于矿石组分从加入水系的地点到绝大部分从水系中沉积下来的地点之间的距离。

一般将由原生矿体至背景这一距离叫分散流的延伸长度,作为分散流的长度

三、影响分散流含量和长度的因素 1.矿体所处空间位置及规模

水系直接切割矿体,异常含量较高,变化幅度大,组分复杂,延伸长度大。

水系不直接切割矿床,异常含量低,异常中心不明显,水系中分散流存在只反映整个汇水盆地可能有矿存在。

矿床规模大小、品位、受风化剥蚀面积的大小、汇水盆地的大小也影响分散流的强度和长度。 2.样品的粒度

指示元素的富集粒度与其所存在形式有密切关系。

3.水溶液的pH值 4.气候条件(北方在秋季含量高,南方在旱季含量高。)

四、分散流与矿体的空间关系及其分带性 1.分散流与矿体的空间关系

不同于矿床次生晕,矿床分散流多数在空间上与原生矿作是隔离的。甚至与次生晕也不直接接触。 2.分散流的分带性

分散流的这种分带性反映了区域矿化的分带,具有一定找矿意义。

第三节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广泛适用于寻找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及某些非金属矿床

一、区域化探扫面 二、1:5万地区性化探扫面

第五章 和第六章 其他类型地球化学找矿 第一节 水文地球化学找矿

水化学测量。这种方法是系统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分析其中微量元素及其它地化指标,以发现与矿化有关的水化学异常,进而找寻矿床或解决其他问题。如进行地震预报和环境监测等

样品为河水、湖水、泉水、井水、钻孔水、矿坑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