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土资发[2015]41号附件(正文)浙江省土地整治测量与调查技术规定(试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浙土资发[2015]41号附件(正文)浙江省土地整治测量与调查技术规定(试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b213a4576eeaeaad0f33076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http://www.zjdlr.gov.cn/art/2015/9/2/art_921_16441.html

5.1.2 首级高程控制网等级的选择应根据测区面积的大小,区域的远景规划,水准路线的长短而定。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一般不应低于四等。

5.1.3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可代替四、五等水准测量。平坦地区各等级平面控制点的高程一般应用四等及以上等级水准精度要求施测,一、二级导线点的高程可用五等水准精度要求施测。

5.1.4 四等水准网按公式(7)、(8)要求计算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与全中误差。 5.1.5 四等水准网在建成区布设的还须计算其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并满足≤±20mm的要求。 5.2 水准路线布设要求

5.2.1 各等水准路线布设应符合表6的规定。

5.2.2 各等水准测量因地形条件限制允许布设水准支线,水准支线长度不超过表6规定的0.7倍,且必须往返观测,三等以下可以单程双转点代替往返测。

表6 各等水准路线距离布设要求 单位:千米

设计项目 水准点间距离(测段长度) 水准环线或附合于高级点间 水准路线的最大长度 等级 / 四等 五等 距 离 建成区 1~3 15 12 其他地区 3~6 80 40 注:1.水准网中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长度建成区不应超过表6规定的0.7倍,四等水准路线结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0千米,山区可适当放宽; 2.对高程精度有特殊要求时,可在相关专业技术设计书中制定专门的技术方案。 5.3 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5.3.1 各等水准测量基本精度指标以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与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w进行衡量。凡进行往返测的每条水准路线均应按测段往返高差(或左右路线)不符值计算M△;当测区内水准网形成的水准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闭合差计算Mw。M△和Mw计算方法见公式(7)和公式(8)。

M???[??/LS]/(4n) (7) 式中 n —— 测段数。

Ls —— 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

Δ —— 测段往返(或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 MW??[WW/L]/(N) (8)

式中 N —— 水准环数。

L —— 水准环线周长,单位为千米(km)。

W ——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9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http://www.zjdlr.gov.cn/art/2015/9/2/art_921_16441.html

5.3.2 各等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各等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单位:毫米 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 等级 偶然中误差 M△ 四等 五等 ±5.0 ±7.5 附合路线或环线 测段、区段、测段、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段路线往返测的左右路线高差之差 全中误差 高差不符值 高差不符值 平地丘陵 山地 Mw ±10.0 ±15.0 20 Ls 14 Ls 20 L 25 L 30 Li - - 30 L - 30 Li 注:1.Ls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为水准符合路线或环线周长,Li为检测测段长度,单位均为km; 2.山地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 m的地区; 3.当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 4.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于1 km时,按1 km计算。 5.4 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5.4.1 采用光学水准仪时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 采用光学水准仪时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前后 前后 标尺 视距 视距 等级 类型 仪器 视距 差 累积差 类型 m m m 四等 双面 DS3 ≤80 ≤3.0 ≤10.0 五等 双面 DS3 ≤100 ≤5.0 ≤20.0 视线长度 视线 高度 m 三丝能读数 - 基辅分单程双基辅分划划、黑红转点左 或黑红面面或两次右路线读数的差 高差的差 转点差 mm mm mm 3.0 4.0 5.0 6.0 4.0 - 检测 间歇点 高差 之差 mm 5.0 - 注:1.当成像清晰、稳定时,四、五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以放长20%; 2.四等水准观测中的单程双转点左右路线转点差,适用四等支线;四等与五等水准附合线路与闭合线路用单程。 5.4.2 采用数字水准仪时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 采用数字水准仪时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m ≤150 ≤150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m m m ≤3.0 ≤5.0 ≤10 ≤20 三丝能读数 三丝能读数 重复测 量次数 2 1 四等 DSZ1、DSZ05 五等 DSZ1、DSZ05 5.5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5.5.1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可代替四、五等水准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

10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http://www.zjdlr.gov.cn/art/2015/9/2/art_921_16441.html

表10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代替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边长 m ≤1000 ≤300 高程导线长度 km 15 12 附合路线或 测回数 垂直角测回差环线闭合差 对向观测 (中丝法) 及指标差较差 mm 高差较差 mm DJ2 DJ2(″) 平地、丘陵 山地 3 2 7 10 40 D 60 D 20 L 30 L 25 L 25 L 四等 五等 注:1.D为边长,以km计,不足0.2 km按0.2 km计算;L为路线总长,以km计,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与直接水准交替使用时,路线闭合差仍按上表规定; 3.测边要求与同级导线测量相同; 4.垂直角对向观测,仪器高觇标高观测前后各量一次,精确读至1mm,当较差不大于3mm时,取其平均值。 5.5.2 电磁波测距五等高程导线,可采用全站仪直接测定并读取其观测高差值,以取代常规垂直角观测,但测回数仍应按表10规定执行,其半测回高差互差以及测回间高差互差之限差值△h允应按公式(9)计算。

?h允?iS/? (9) 式中 ?=206265。

S —— 平距,其单位同△h允 。

i —— 指标差秒值,在计算同半测回高差互差之限差时,取i=30″;在计算测回间高差互差之限差时,取i=10″。 5.6 RTK高程控制测量 5.6.1 基本要求

RTK高程控制测量可以代替五等水准高程,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规定。

表11 RTK高程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 级 五等 高程中误差 cm ≤±3 与基准站的距离 km ≤5 观测次数 ≥3 起算点等级 四等水准及以上 注:1.高程中误差指控制点高程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2.网络RTK高程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5.6.2 高程测定技术要求

5.6.2.1 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测量手簿,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内容应齐全。

5.6.2.2 RTK控制点高程是将流动站测定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 5.6.2.3 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如采用数学拟合法求取高程异常,则至少应选取6个重合点,且重合点分布均匀。

11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http://www.zjdlr.gov.cn/art/2015/9/2/art_921_16441.html

5.6.2.4 对精度要求高于±5cm的RTK高程,应优先使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通过内插来获取。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符合精度应达到±2cm。 5.6.2.5 高程异常拟合残差应≤±3cm;设置高程收敛精度应≤±2cm。

5.6.2.6 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各次测量的高程较差应满足≤±4cm要求,高程取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5.6.3成果检测技术要求

采用RTK技术施测的高程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5%~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12的要求。

表12 RTK高程检测精度要求 等级 五等 注:D为检测线路长度,以km为单位,不足1km按1km计。 检核高差 mm ≤40D 6 数字地形测量

土地整治项目数字地形测量包含初始地形测量与竣工地形测量。初始地形测量主要是指项目立项前的现状地形地貌测量;竣工地形测量主要是指项目施工完成后的竣工地形地貌测量。 6.1 一般要求

6.1.1 图幅分幅、编号及图名。

6.1.1.1 原则上宜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50cm或矩形分幅40cm×50cm。 6.1.1.2 图幅编号一般以图幅西南角坐标(以千米为单位)为基础,纵坐标(X)在前,横坐标(Y)在后,中间以“-”隔开。 6.1.2 成图比例尺选择

成图比例尺按地块大小选择。 一般原则地块面积小于等于0.10km2选择1︰500;0.10k㎡-0.30k㎡选择1︰1000;0.30k㎡以上选择1︰2000。 6.1.3 地物点分类

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地物点总体上划分为三大类。一类地物点。即主要地物点,指道路、街道、巷道两侧明显建筑物(构筑物)拐点,应采用全站仪直接测量;二类地物点。主要指设站施测困难的明显建筑物(构筑物)拐点及农村居民地明显建筑物(构筑物)拐点;三类地物点。又称次要地貌地物点,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他地物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