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西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妙西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b78d16e1eb91a37f1115c38

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唐大历七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次年(癸丑)正月到任。时浙西观察判宫殿中侍御史袁高巡部至州,会于此山,遂立亭于东南。陆羽以癸丑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为三癸亭。于亭西北丛桂之间创桂棚,左右数百步丹、青、紫三桂,花叶异,芳林茂树下有支径,因袁君由此游步,称为御史径。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叛,陆羽离故乡湖北天门县到杼山妙喜寺,与僧皎然“结

成缁素忘年之交”,时年24岁。陆羽在湖州期间,曾长期住妙喜寺,先后在湖、长和浙西地区,用五六年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在30岁时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大历八年(773)颜真卿在妙喜寺招隐院编纂《韵海镜源》,陆羽、皎然等东南文士50余人参与其事。杼山一时形成儒、释、道合流,诗、茶、禅合一的格局。

据明成化《湖州府志》、崇祯《乌程县志》,郡志以“妙喜”名山,宋治平二年(1065)改

妙喜寺为宝积寺。 妙喜寺碑铭

夏后南巡,山名是因。梁王东揆,寺榜攸询。形胜天绝,规模鼎新。避它城古,垂钓台

堙。棚以桂结,浦由黄申。二庾迢递,三癸嶙峋。径列御史,传纡逸人。纷吾著书,群彦惠臻。 《韵海》 、 《镜源》 ,自秋徂春。编同贯鱼,学比成麟。幸托胜引,亟倍僧珍。庶斯见传,金石不泯。 杼山与陆羽墓

陆羽墓杼山位于湖州古城西南妙西乡境内。杼山因夏王杼巡狩至此而得名。晋代,为吴

兴郡著名风景名胜。杼山又名宝积山,因山南原有宝积寺,山因寺得名。宝积寺即梁代妙喜寺。妙喜寺住持为皎然(字清昼,长兴人)。唐大历七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因陆羽与皎然均是颜真卿的吟友和朋友。故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人常在杼山雅聚。唐大历八年(773)十月二十一日,颜真卿为陆羽建“三癸亭”,因建亭时间是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称“三癸亭”。唐大历七年(772),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对陆羽十分器重,邀陆羽与众多文人雅士在杼山雅聚,并邀他参与《韵海镜源》的编纂工作。 陆羽一生中在湖州住了三十多年,湖州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其间陆羽游历了浙东、苏南、

赣东北等地进行茶事活动,但主要均在湖州从事茶事研究和撰写《茶经》工作。 陆羽在湖三十年中,以毕生精力撰写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叶研究专著《茶经》 。《茶经》

全面论述了茶的性状、功用、品位、产地、水质、采制、烹饮之法等。全书三卷十章,虽仅七千余字,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这部传诵千古的惊世巨著。陆羽在茶学上的功绩,名扬全球,被后人称为“茶圣”。

陆羽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湖州逝世,亨年七十一岁,安葬在杼山。山上现有陆羽

墓。

妙西镇位于湖州市吴兴区西南约12公里处,属西部半山区乡镇。全镇区域面积106平方公里,辖

两个集镇,耕地22490亩(水田17720亩、旱地4770亩)、山林11万亩(毛竹林3.7万亩,笋山2.1万亩)。15个行政村共有176个村民小组5205户16113人,外来常住人口3000人左右,规模企业18家。全镇有3个党总支、35个党支部(村党支部21个,镇机关及四中心党支部4个,下属企事业单位党支部9个),党员702人,其中行政村党员518名。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8亿元,同比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905 亿元,同比增长22.5%;规模企业利税总额达到1.053亿元,同比增长20.1%;工业性投入1.7088亿元,同比增长10.2%;旅游收入达到1650万元,同比增长10%;财政总收入达到5025万元,同比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10元,同比增长16.3%。

妙西镇作为一个山区乡镇,具有自身独特的五大发展优势:一是交通区位便捷。妙西镇地处通

往上海、杭州、南京、安吉的黄金交叉点,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境内11省道横穿而过,宣杭铁路纵贯而行,杭宁、申嘉湖二大高速均经过妙西,其中杭宁高速湖州主出口紧靠妙西,另有妙西港与东部水网连接。行车由妙西前往杭州只需40分钟,前往上海只需70分钟,完全融入了长三角都市二小时经济圈。二是生态环境良好。全镇生态环境总体良好,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质量较高,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省级生态示范点白鹭谷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6%,有“天然氧吧”之称。三是自然风光秀丽。妙西镇位于天目山余脉,属丘陵地带,地形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构成了妙西镇境内独特的自然生态地貌,鹭白、桃红、竹绿、水碧、天蓝,四时之景不同,形成了山水相得益彰、优美如画的自然景观。四是文化底蕴深厚。妙西茶文化、宗教文化、法学文化源远流长,妙西也因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被罗开富在《湖州人文甲天下》一书中誉为“人文压山水之所”。茶圣陆羽曾隐居于此四十余年,写下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此外,境内还有霞幕山、法学泰斗沈家本墓,以及元明观、栖贤寺等颇具盛名的历史人文景观。五是山林资源丰富。妙西素有“七山二田一分水”之称,拥有毛竹山37860亩,果木林4000亩,茶叶4500亩,山塘水库140座,总蓄水量480多万立方米,不少水源达到国家一、二级饮用水标准;茶叶、竹笋、水蜜桃、山野茶等纯天然绿色土特产,品质优良,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

近年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确立了生态兴镇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

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来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经过若干年努力,把妙西打造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群众生活富裕的美丽生态花园。通过不断的实践,2006年我们创建了市级生态镇,并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

生态环境为重点,努力探索实践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新路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妙西镇历史悠久,本名妙喜,以寺观得名。粱武帝大同7年(公元541年)建妙喜寺于湖州西南部的

金斗山“帝以东方有妙喜佛国因而名之”。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移妙喜寺于杼山,即今妙西的宝积寺。而妙喜之名来易;因“喜”与“西”方言音相似,故有妙西之名。妙而镇位于湖州市西南约12公里处,属西部半山区乡镇,隶属于湖州市吴兴区,锁域东邻道场乡,南接埭溪镇,西连长兴县和平镇,北接杨家埠镇,2001年7月,妙西镇经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来的妙西乡与原来的南埠乡合并而成。全镇拥有行政面积115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两个集镇,人口18000余人。妙西境内的水陆交通也十分便利,有11省道横穿而过,宣杭铁路纵贯而行,妙西港与东部水网连接。从湖州驱车往妙西,只要15分钟,地理位置上是往上海、杭州、安吉的黄金交叉点。妙西镇境内掩源丰富,历史人文沉积丰厚,素有“七山二田一分水”之称。全镇拥有山林面积11万甫,山塘水库140座,年华水量达到480万方。良好的山林资源形成了妙西镇境内特有的自然生态地貌,为妙西镇的可持续发展架设了平台。同时,妙西镇也是历史上宗教文化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幽雅清新的自然环境,群山环抱,绿水相映,风景秀丽,是旅游业的一块开垦地,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

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