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c32893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c

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何谓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它与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 “听课”有很多不同。传统的听课有诸多弊端,比如教师只注意了“听”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听课时缺少主题,针对性不强, 注重了教师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等。因此,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加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观察的本质所在。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成都市和平小学开展了以“ 有效的课堂提问” 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我有幸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五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 执教内容是北师大版第9册语文课《天火之谜》。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和平小学各教研组组长以及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的部分成员。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

进行了细化理解, 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有效的, 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它; 二是低效的, 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 三是无效的, 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

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二)现场阶段。

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 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三)反思阶段。

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 选择了有研究价 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地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语文课为主,再辅以观察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心田上的百合花》(自选教材),后者作为参照物,两相比较研究, 更为客观。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 各时段(每 五分钟为一时

段)提问数量如下:

各时段提问数量统计图14121086420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第六时段第七时段第八时段提问个数758139769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63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达1.6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 这是第二个困惑。

3.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8个左右。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13个问题(见

上图)。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三。

请看上课老师当晚在学校博客上写下的教学日记: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乌云见青天”——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孙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那真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 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