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c32893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c

课堂现象之假设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 答出精髓。于是老师便耐心引导。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

推断论证: 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 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满堂问” 发展了吗?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 —— 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 课堂提问, 横也是问, 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四、观察问题解疑

笔者又随之观察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语文课, 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 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 思维敏捷, 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 平均每分钟要提 1.6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除了提问以外, 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 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

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朗读等有效的学习形式。比如,从折线图可看出,课上提问数量最少的是第三个时段,因为这个时段是以学生读书感悟为主的;而提问数量最多的是第二个时段,以师生问答为主。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 “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 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 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比如,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一节时,将这样两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古时西方人把雷暴看作什么?我们东方人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呢, 教师完全可以不问而直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那时人们对雷暴的敬畏之情。同样,进行交流时,教师还是以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点拨评价的语言却 以提问来替代。

5.无法调控生成, 教师点拨功力欠火候。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

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 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 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6.学生不会提问, 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整堂课上, 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 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 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 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 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 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活动为主,或朗读或思考或发表观点或写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动性。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

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 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 默想等。

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 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 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他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时的点拨性的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影响,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 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薛老师深入把握课文实质,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花 朵?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薛老师只是在关键处提了几个提醒型的问题,在学生理解有偏颇时起到了暗示、引导的作用,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