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寄生虫病复习资料 缩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兽医寄生虫病复习资料 缩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c52871269eae009581becb6

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带虫者:有寄生虫寄生但无临床症状的宿主

带虫免疫:寄生虫感染常常引起宿主对重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清除,而是维持在低水平。 一宿主蜱:蜱在一个宿主体上完成幼蜱至成蜱的发育,成蜱饱血后才离开宿主落地产卵。

二宿主蜱:蜱的幼虫及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吸血,而成蜱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吸血,饱血后落地产卵。

三宿主蜱:幼蜱、若蜱和成蜱分别在三个宿主体上吸血,饱血后都需要离开宿主落地蜕皮或产卵。 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后形成合子,合子再分裂形成许多子孢子的过程。

生物性传播:病原进入昆虫体内的生殖器官中,并进入卵内,待虫卵孵出幼虫时,又传给其它动物。

卵胎生:虫卵内含幼虫

自愈现象:动物在感染某种寄生虫后,若再受到同种寄生虫的第二次感染,有时出现原有同种甚至不同种寄生虫,连同新感染的寄生虫一起排出体外。它是一种速发型过敏反应 潜在期:从吃进球虫卵囊(病原)到粪便中出现新世代卵囊(病原)所需的时间称为潜隐期。

1、寄生虫感染宿主的途径。1.经口感染;2.经皮肤感染:①主动钻入宿主皮肤(如钩虫、类圆线虫和日本血吸虫等);②经节肢动物传播感染(如丝虫、疟疾(蚊子));3.接触感染:螨、蚤和虱等;4.经胎盘感染:如弓形体、犊新蛔虫和血吸虫等;5.自身感染:如猪肉绦虫、类圆线虫等 。

2、寄生虫对宿主危害的方式(或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①胃肠道内的寄生虫以宿主胃肠内的已消化和半消化的食物为营养;②某些寄生虫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为食物;③在组织内寄生的寄生虫以宿主的组织液以及被它们破坏的组织为食物。 (2).机械性损伤: ①虫体以吸盘、吻突和口囊等特殊器官附着在胃、肠等脏器的粘膜上,造成局部损伤;②幼虫移行穿透各组织时,损伤各组织脏器造成“虫道”,引起出血、炎症;③虫体在肠管、胆管、血管、气管及支气管等内聚集,引起堵塞,甚至破裂等后果;④某些寄生虫在宿主脏器内大量寄生或形成逐渐增大的包囊,刺激、压迫被寄生的脏器和周围组织,引起各种病变。⑤血液中的寄生虫破坏大量红细胞,引起贫血。 (3).毒素作用:寄生虫生活期间排出的代谢产物和分泌物及虫体死亡崩解时释放出的体液对宿主产生毒害作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4)带入病原引起继发感染:蜱传血液原虫病;蚊传脑炎、疟疾;肺线虫可带入流感毒。 3、动物寄生虫病防制措施。(一)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驱虫是其重要环节,驱虫可分为:治疗性驱虫、预防性驱虫(长期;定期----成熟前驱虫和秋冬季驱虫)(二)切断传播途径 1. 粪便管理与饲养管理(1)注意饲料、饲草和饮水卫生(2)搞好圈舍及环境卫生;2. 安全放牧 避免到低洼地带或水边放牧;轮牧;3. 杀灭中间宿主和传播者。(1)改变滋生环境;(2)物理方法(3)化学方法(4)生物方法。(三) 保护易感动物1.改变饲养方式及条件;2.免疫预防;3.生物防治。(四)兽医执法部门严格执行兽医法规,加强宣传教育。 4、动物驱虫时的注意事项。驱虫前应作临床检查及寄生虫感染的检查,投药后应注意临床观察。1.大群驱虫之前,要先作小群驱虫试验,再推广;2.投药后应注意观察,出现问题及时处理;3.注意驱虫时的气候、气温变化;4.患病及体弱的动物、怀孕动物应免驱,缓驱或分次驱;5.注意不同动物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差异;6.要注意人体安全;7.用药量要准,并要防止病原播散。

5、寄生虫引发的各类变态反应的特点?Ⅰ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型):见于蠕虫感染。血液内IgE水平增高,嗜酸性细胞增多。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IgG或IgM抗体与结合在细胞膜上的抗原(或半抗原)相互作用,在补体参与下导致宿主细胞溶解,造成组织损伤。如动物巴贝斯虫病中,临床上出现的高度贫血现象。

Ⅲ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组织中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血吸虫病引起的肾病。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致敏的T-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立即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在局部组织内形成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如:日本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6、肝片吸虫幼虫从肠道移行到肝胆管的途径。a、穿过肠壁→腹腔→肝实质→胆管 b、钻入肠粘膜,进入肠系膜静脉→经门静脉系统循环→肝实质→胆管 c、十二指肠→总胆管→肝脏胆管内; 从幼虫到发育为成虫约需2—3个月 7、羊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 临床症状:羊:绵羊最敏感,最常发生,死亡率较高。急性型: 主要发生于夏末和秋季,是由于短时间内随草或饮水吃入大量囊蚴引起。童虫在宿主肝内移行和摄食而破坏肝组织,引起损伤性肝炎。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触诊肝区敏感等。慢性型:多发于冬、春季,吞食了中等量囊蚴而引起。患畜表现为精神沉郁,进行性消瘦、被毛粗乱、瘤胃膨气或驰缓,反复出现腹泻,后期颌下、胸前和腹下部出现水肿,可视粘膜呈瓷白色。诊断方法:(一)生前诊断 :①虫卵检查 :循序沉淀法 ②免疫学诊断 : 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三虫诊断试剂盒(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日本血吸虫)b. Dot-ELISA c.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二)死后诊断: 检测到虫体。防治措施(一)预防:(1) 药物驱虫:驱虫的时间与次数根据流行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A.以急性病例发作的流行区,一般在夏、秋季节的幼虫期驱虫(选用肝蛭净)。B.以慢性病例发作的流行区,北方全年进行两次驱虫:冬季和春季各驱虫一次;而南方因终年放牧,每年可驱虫3次(肝蛭净和三特等)。(2)粪便处理: 圈舍内的粪便和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进行堆肥发酵产热而杀死虫卵。(3)牧场预防:① 选择高燥地区放牧,不到沼泽、低洼潮湿地带放牧。② 轮牧。在牧区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有计划的轮牧。将牧区分成4个区,每个区放牧1个月,间隔3个月才能轮牧1次(虫卵发育成囊蚴的时间为55-75d)。 (4)饮水卫生:在发病地区,尽量饮自来水、井水或周围干燥的深水池,不要到低湿、沼泽地带去饮水 。(5)消灭中间宿主:① 改良土壤:在放牧地区,通过兴修水利、填平改造低洼沼泽地,来改变椎实螺的生活条件,达到灭螺的目的。② 化学灭螺:0.5%硫酸铜溶液,每平方米喷洒5L;或用1000-1500kg/公顷的石灰。 ③ 利用天敌灭螺:大量养殖鸭等水禽。(6)饲草卫生: 收割自低洼、沼泽地的牧草要晒干后,在放置一段时间等囊蚴死亡后才能使用。(二):治疗:(1) 丙硫苯咪唑:广谱驱虫药,对胃肠道线虫、肺线虫、绦虫和吸虫均有效。对成虫有效,对童虫无效。有一定的致畸作用,对怀孕的母畜慎用。剂型:片剂。(2) 三氯苯唑(肝蛭净):对片形成虫和童虫有高效驱杀作用。常用于野生动物及种畜。剂型:乳剂和片剂。(3) 碘醚柳胺:对成虫和童虫有效。 剂型:片剂和针剂。 8、动物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生活史过程、流行特征与诊断方法及其预防措施。生活史:中间宿主为钉螺。合抱状态的虫体产卵→达到肝脏或停留于肠粘膜下发育形成毛蚴,毛蚴分泌的溶细胞物质透过卵壳渗出到周围,使肠粘膜组织发炎、坏死、破溃,虫卵进入肠腔随粪排出→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成虫 尾蚴→成虫,约需30-40天;成虫寿命3-4年,最长可达20年。 流行特征: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粪便入水-病人粪便、河边厕所、粪船、施肥、牛粪 (2)钉螺孳生-唯一中间宿主 (3)接触疫水-河水、饮用水、露水 终末宿主:人、畜、野生动物诊断方法:1.病原检查:(1)直接涂片法 (2)沉淀法 (3)毛蚴孵化法 (4)定量透明法 (5)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 2.免疫检查:(1)皮内试验 (2)环卵沉淀实验(COPT) (3)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4)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防治措施:1、预防:(1)控制传染源(2)消灭中间宿主 (3)粪便管理与保护水源(4)安全放牧(5)以机耕代

替畜耕 (6)加强宣传教育 2、治疗:吡喹酮 对血吸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效果。 9.日本血吸虫对动物的危害?(1)尾蚴性皮炎 尾蚴钻入部位的皮肤可出现小米粒样的红色丘疹,发痒,且感染过的动物更为显著,故是一种变态反应。(2)童虫 移行时,累及肺脏,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引起肺局部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移行,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哮喘。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3)成虫 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但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如肾小球肾炎。或其死后随血流带到肝脏,会引起肉芽肿。(4)虫卵 致病最严重,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 虫卵主要沉积于肝及结肠肠壁等处,引起的肉芽肿和肝硬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10.双腔属吸虫与阔盘属吸虫对动物的危害? 双腔属: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引起胆管发炎和上皮细胞增生,胆管周围组织纤维化。多数牛、羊症状轻微或不表现症状;严重感染时,表现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患畜可见粘膜黄染、逐渐消瘦、颌下和胸下水肿、腹泻, 甚至死亡。阔盘属:虫体机械刺激及毒素的作用,使胰管发生慢性增生性炎症,致使胰管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切开胰脏,可见红色虫体。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消化不良,消瘦、精神沉郁、贫血、腹泻

11.华枝睾吸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措施? 流行病学:(1)分布:主要流行在中国,朝鲜,越南,东南亚等(2)传染源:患病动物和人(3)中间宿主:种类 已报道作为第一中间宿主的螺类有3科6属9种 ;分布:池塘、低洼地带、溪流、水稻田等。防治措施:预防:(1)流行区的猪、猫和犬要定期进行检查驱虫。(2)禁止以生的或半生的鱼虾饲喂动物。(3)消灭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4)管好人、猪和犬等动物的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塘;禁止在鱼塘边盖猪舍或厕所。(5)人禁食生鱼虾,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治疗:(1)吡喹酮;(2)丙硫咪唑

12、猪囊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预防措施? 流行病学:1 分布 世界性分布2 猪带绦虫患者是唯一感染源3 肉检制度不严或未建立 4 饮食习惯不好,烹调不良5 环境卫生差,猪的饲养方式及管理不当。预防:卫生、畜牧部门联合,驱绦灭囊防感染。驱:普查普驱 检:逢宰必检 管:管好猪、人粪无害化处理 讲卫生 疫苗预防(细胞苗、油乳剂苗、基因工程苗) 治疗:(1)吡喹酮 (2)丙硫咪唑 13、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虫卵(六钩蚴)→肌肉等处(猪囊尾蚴)→成虫 人是唯一的终末宿主,中间宿主:猪、人等。(1)在人体内发育: 人作为终末宿主时:猪囊尾蚴(米猪肉)→幼虫(十二指肠)→成虫(小肠)→孕节或虫卵(粪)人作为中间宿主时:虫卵 →六钩蚴(十二指肠)→猪囊尾蚴(皮下肌肉、脑、眼)(2)在猪体内的发育: 孕节、虫卵(粪)→六钩蚴(十二指肠)→囊尾蚴(肌肉、脑、眼)

14、牛囊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预防措施? 流行病学:(1)分布 分布在世界各地区。(2)传染源 感染牛带绦虫的人(3)影响流行因素 人的食肉习惯、肉品卫生检验制度。(4)虫卵抵抗力 虫卵在外界抵抗力较强,一般在牧地能存活6个月。预防:(1)大力开展卫生宣教,不吃生肉,坚持生熟刀具分开。(2)严格执行肉类检疫,禁止带囊尾蚴的牛肉上市。(3)加强人粪管理,防止人粪污染牧场、饲料及水源。(4)在流行区普查普治患者。 治疗: 吡喹酮

15、动物棘球蚴病的流行特征、致病作用与预防措施? 流行特征:(1) 分布 世界性分布(2) 感染源 患棘球绦虫病的犬等肉食动物 (3) 流行因素 :虫卵对环境的污染;人与家畜和环境的密切接触;用家畜内脏喂狗或乱扔(4) 虫卵抵抗力强 0℃可存活116天 致病作用: 危害与棘球蚴大小和寄生部位有关,对器官的挤压和分泌毒素作用 治疗:(1)吡喹酮 (2)丙硫咪唑 预防:(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棘球蚴病

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病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感染。(2)加强卫生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强化群众的卫生行为规范,根除以病畜内脏喂犬和乱抛的陋习。加强对屠宰场和个体屠宰户的检疫,及时处理病畜内脏。(3)定期为家犬、牧犬驱虫,以减少传染源。(4)消灭野生肉食动物。

16、动物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特征、致病作用、临床症状、治疗与预防措施? 流行特征:(1) 分布 世界性分布(2)感染季节 南方4-6月份;北方5-9月份(3)感染年龄 主要危害羔羊和犊牛(4)中间宿主种类与习性 地螨喜潮湿、肥沃的土壤;在早晨和黄昏时活动较多。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和机械性损伤 虫体生长速度快,虫体大,易造成肠道梗阻,甚至破裂。(2)毒素作用 虫体的代谢产物和分泌物可引起幼畜神经症状,如回旋运动、痉挛、抽搐等。临床症状 :成年动物 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羔羊和犊牛:初期,精神不振,消瘦,贫血,有时作转圈运动;后期卧地不起,空口咀嚼,口周围有白沫,严重的死亡。治疗:吡喹酮 丙硫咪唑 预防: 预防性驱虫;粪便处理;控制地螨;轮牧;加强饲养管理。

17、动物脑多头蚴的致病作用、临床症状与预防措施? 病作用及临床症状:感染后1~3周(即虫体在脑内移行)当六钩蚴随血液循环被带到脑组织时,因虫体在脑膜与脑组织中移行,引起刺激与损伤,产生脑炎与脑膜炎,重度感染的动物常在此期间死亡。感染后2~7个月 虫体生长压迫脑髓,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即表现为异常的运动和姿势,其症状取决于虫体的寄生部位。预防措施:(1)病畜尸体应当深埋或烧毁。防止犬吃入带有多头蚴的牛、羊等脑和脊髓。(2)防止狗粪污染饲草及饮水,对感染的多头绦虫狗应当治疗或捕杀。(3)扑杀野犬、狼和狐等终末宿主。 治疗:吡喹酮

18、圆叶目绦虫与假叶目绦虫在形态与发育上的主要区别点 虫卵:圆叶目: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虫卵产出时已含有发育成熟的六钩蚴;胚膜上无纤毛。假叶目:与吸虫卵相似,卵/椭圆形,一端有卵盖,虫卵产出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育含有钩毛蚴;胚膜上纤毛。子宫:圆叶目:盲囊状,不向外开口。假叶目:向外开口,子宫孔。节片:圆叶目:脱落。假叶目:不脱落。生殖孔:圆叶目:位于侧面。假叶目:位于腹面。卵黄腺:圆叶目:呈实体状。假叶目:呈滤泡状。

19、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特征、致病作用、临床症状、治疗与控制措施? 流行病学:(1)产卵量大 一条雌虫5000-10000个卵/天(2)虫卵与幼虫的生物学习性 ①虫卵抵抗力强,适宜发育温度为20-30℃②三期幼虫有鞘膜保护,能耐干燥,抗消毒药。具有趋光性:随光照变化而运动,弱光则爬到牧草上,遇强光则返回土壤中;具有趋温性:适宜温度则爬到草上,温度过高或过低则返回土壤中。(3)感染场所及途径:低洼、潮湿的牧地有利本病流行;早上、傍晚及雨后放牧易感染。(4)感染季节动态 初春感染严重,可引起大批死亡,以后到7月份开始下降,冬天处于低潮。

致病作用:成虫矛状齿刺伤胃粘膜引起真胃炎,虫体吸血并分泌抗凝血物质,使血流不止;分泌的毒素能抑制造血机能,并影响胃肠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临床症状:贫血、衰弱,以羊症状典型。 (1)急性:羔羊突然死亡(一次性大量感染引起恶性贫血);(2)亚急性:贫血、水肿、衰弱等。(3)慢性:消瘦、贫血等。治疗 :(1)左咪唑(2)丙硫咪唑(3)三特(4)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预防:(1) 驱虫(2 )牧地和饮水卫生(3) 科学饲养(4)加强粪便管理 20、猪旋毛虫病的预防措施。(1)严格检疫,杜绝含旋毛虫的病肉上市。 凡检出的感染肉品必须无害化处理;严重感染的肉品应销毁或作工业材料。(2)改善养猪条件,实行圈养,保持猪舍清洁及注意饲料和饮水卫生,以防猪感染。发现病猪立即治疗,在猪出栏前、屠宰前治疗。(3)灭鼠及扑灭疫源(4)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

22、动物疥螨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流行病学:①分布:世界性分布②感染途径:接触传播③流行季节:秋末、冬季及初春,喜阴暗、潮湿④发病年龄 :幼年动物最易感⑤诱因⑥带螨现象⑦宿主特异性 伪疥螨病。临床症状: ①剧痒②患部皮肤形成痂皮③皮肤脱毛、增厚、弹性降低 ④消瘦 防治措施:A预防 ①治疗病畜;②畜舍及畜体卫生;③检疫;④药浴、淋浴喷雾。 B、治疗:① 涂擦法② 药浴、淋浴及喷雾 :双甲脒;倍特;螨净;辛硫磷;林丹乳液等。③ 浇泼(注)法:赛巴安浇泼剂猪 :④ 口服及下注射;伊维菌素、 阿维菌素、碘硝酚

23、动物疥螨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1、病料采集2、检查方法:①活虫检查法:直接涂片检查:50%甘油蒸馏水;热源法②死虫检查法:a、煤油浸泡法 b、沉淀法(10%NaOH)c、漂浮法:先沉淀再用60%Na2S2O3漂浮

24、卡氏住白虫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 流行特征: 1本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季节、传播媒介的活动和消长密切相关,蠓和蚋在其活动季节,每日出现清晨(日出前后)和傍晚(日落前后)两次活动高峰的规律,而住白虫配子体在鸡外周血中具有昼夜周期性出没的特性。该特性恰与传播媒介的活动规律和白天吸血的习性相关联,有利于更多的配子体进入媒介昆虫体内繁殖,导致本病的广泛传播。2 本病的发生与鸡的年龄有关,发生于3—6周龄的小鸡,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50—80%;中鸡(5—7月龄)发病亦严重,死亡率在10—30%;大鸡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不显临床症状,死亡率低,5—10%。 3 不同品种和性别的鸡均有易感性,但本地鸡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死亡率亦较低。4 散放的鸡感染率高于舍饲鸡;平养鸡的鸡又高于笼养的鸡。临床症状:3-6周龄的雏鸡发病严重,死亡率高。严重感染的病例,常因内出血、咯血和呼吸困难而突然死亡。特征性症状是死前口流鲜血,因而常见水槽和料槽边沾有病鸡咯出的红色鲜血。中鸡和大鸡感染本病,死亡率一般不高,临诊症状是白冠,拉稀,粪便呈白色或绿色水状,产蛋量下降。病理变化: 白冠;全身性出血(全身皮下出血,肌肉尤其是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各内脏器官肿大出血,尤其是肾、肺出血最严重);白色裂殖体小结节(胸肌、腿肌、心肌、脾等器官上有灰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针尖至粟粒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分界的小结节)。将这些小结节挑出压片、染色,可见许多裂殖子散出。诊断: 1)据临诊症状、剖检病变及发病季节作出初步诊断。(2)病原学诊断:从病鸡的血液涂片或脏器(肝、脾、肺、肾等)涂片中,或从肌肉小白点的组织压片中发现配子体或裂殖体即可确诊。(3)琼脂凝胶扩散试验进行血清学检查。防治:1消灭媒介昆虫2 药物预防:根据当地以往本病发生的历史,在本病即将发生或流行初期,进行药物预防。(1)预防用药①泰灭净 ②乙胺嘧啶③氯羟吡啶(克球粉)④氯苯胍(2)治疗用药①泰灭净②磺胺二甲氧嘧啶③氯羟吡啶

25、蜱对动物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危害:①直接危害:吸血引起贫血、消瘦并损伤皮肤引起继发感染;其毒素可引起蜱瘫痪。②间接危害:传播疾病 。如梨形虫病;病毒性疾病(森林脑炎等)、细菌性疾病(炭疽等)防治:1 消灭动物体上的蜱 (1) 手工、机械灭蜱 (2) 药物灭蜱 ;2 消灭动物圈舍内蜱 ;3 消灭自然界中蜱(1)改变蜱的孳生环境(2)超低容量喷雾 马拉硫磷等 (3)生物防治 寄生蜂、真菌;4 免疫及遗传防治,选育抗蜱畜种及抗蜱免疫,澳大利亚重组疫苗已投入市场。

26、鸡球虫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 流行特征:(1)分布:世界性分布 (2)易感宿主:各种年龄及品种的鸡(3)感染源:成年鸡感染后几乎不发病,多为带虫者而成为感染源;患球虫病耐过的鸡,可继续排出卵囊达7.5个月之久。卵囊在室外潮湿的土壤中可存活2年;在有树荫的运动场上可生存15—18个月。连续使用陈旧鸡舍和场地往往是引起球虫病流行的

重要因素。(4)感染途径 :经口吃入孢子化的卵囊。(5)发病季节:南方3-11月份;北方4-9月份。(6)诱发因素: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及饲养管理也是球虫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急性球虫病 ①盲肠球虫病 由柔嫩艾美耳球虫引起,在裂殖生殖阶段发病,感染后4—5天,鸡突然排泄大量血便,贫血明显,运动迟钝,呆立鸡舍角落呈假睡状。血便发生起1—2天内,鸡大批死亡,第7天多停止出血,第8天已不再有血便。存活的鸡则逐渐康复。病理剖检变化为:视病程的发展可见盲肠肿胀,充满大量血液;或盲肠显著萎缩,长度与直肠相近或短,内容物很少,呈樱红色。②小肠球虫病 由毒害艾美耳球虫引起,它在小肠肠壁深层进行裂殖生殖,在盲肠内进行配子生殖。感染后4—5天,鸡突然排出大量带粘液的血便,重感染在1—2天内死亡,临床症状与盲肠球虫相同。发病后幸存的鸡,体质衰弱,不能迅速恢复。病理剖检变化为:小肠中部高度肿胀或气胀,可达正常时的2倍以上。2慢性球虫病:一般由除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以外的其它5种球虫引起。慢性型病程较长,可延续数周至数月,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不明显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以及粪检或病变部刮取物中查到大量卵囊。治疗:(1)磺胺二甲基嘧啶(SM2)(2)磺胺二甲氧嘧啶(SDM)(3)磺胺氯吡嗪(4)百球清预防:(1)药物预防:①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高效抗球虫药物,主要作用于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a 莫能菌素(欲可胖)b 拉沙霉素(球安)c 马杜拉霉素(加福、抗球王)② 化学合成药 a 氨丙啉 (安保乐) b 尼卡巴嗪(球净)c 氯羟吡啶(可爱丹或克球粉)d 溴氯常山酮(速丹)e 地克珠利(2)抗球虫药物的使用方案①穿梭用药 在开始时使用一种药物,至生长期时使用另一种药物。②轮换用药 在春季和秋季变换药物。③联合用药(3)免疫学预防

27、猪囊尾蚴病的预防措施。预防:(1)大力开展卫生宣教,不吃生肉,坚持生熟刀具分开。(2)严格执行肉类检疫,禁止带囊尾蚴的牛肉上市。(3)加强人粪管理,防止人粪污染牧场、饲料及水源。(4)在流行区普查普治患者。治疗: 吡喹酮

28、双芽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诊断与防治? 行病学特征:(1) 分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14个省区。各种牛均可感染与发病。(2) 传播媒介:在我国主要为微小牛蜱,经卵传播。微小牛蜱为一宿主蜱,一年可繁殖4-5代;双芽巴贝斯虫在牛蜱体内可继代传递3个世代之久(3) 发病季节:与蜱的活动基本一致,在南方多发于7-9月份。(4) 牛发病特点:在一般情况下,两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轻,死亡率低;成年牛发病率低,但症状重,死亡率高;当地牛对本病有抵抗力,良种牛和由外地引入的牛易感性较高,症状严重,病死率高。 临床症状: 高热,呈稽留热(40-42℃);贫血,可视粘膜苍白;黄疸及血尿。病理剖检变化: 脾肿、胆囊肿大,粘膜出血;膀胱扩大,内充满血尿;可视粘膜苍白或显黄疸;血稀薄等。诊断:(1)临床检查初步诊断(2)血涂片染色作病原检查,查找传播媒介 (3)鉴别诊断 炭疽:发病无季节,血尿中含有红细胞,天然孔出血,血凝固不全,呈黑色,脾梁不显。 牛出败:无血尿,脾脏正常 牛巴贝斯虫:小型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成双的梨形虫体尖端以钝角相连,位于红细胞边缘。环形泰勒虫病:无血尿,体表淋巴结肿大。(4)免疫学诊断治疗: (1)贝尼尔(2)台盼兰(3)黄色素(4)焦虫净。(1)不从疫区引进牛,加强检疫。(2)畜体及畜舍内灭蜱。(3)及时查治病畜,并加强管理。(4)疫苗接种。

29、动物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临床症状:临床上可见高热、贫血、厌食、黄疸等。对猪来讲,仔猪患病,皮肤由红变白到黄。体温高达40°C一41.5 °C。耳尖、尾根及四肢末端发紫,患猪出现呼吸困难。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日增重下降,

急性溶血性贫血;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等。治疗:贝尼尔、黄色素、土霉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在病情严重时,还应同时结合肌注维生素B12或内服硫酸亚铁等以促进机体造血机能的恢复;用VK3、止血敏等止血;用安钠加等强心补液措施以对症治疗。预防:杀灭媒介昆虫,消除能诱发本病的各种应激因素。在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对氨基苯胂酸、土霉素或四环素类抗生素等进行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