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c84c283ec3a87c24028c495

六、方案的实施

① 三等GPS测量:

GPS测量拟使用3台Ashtech Z-12双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3mm+ 1ppm×D)、4台Navcom 3010双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3mm+ 1ppm×D)和5台北极星9600单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 1ppm×D),采用静态差分联合作业模式,作业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每时段观测时间20~60分钟 (2)采样间隔为10~30秒 (3)卫星截止高度角≥15° (4)同步观测卫星数≥5

(5)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6

GPS观测严格按照GPS操作规程执行,认真填写《三、四级GPS观测记录手簿》,随时保持联系以确保同步观测时间保证每一站的观测质量。 ② 水平角测量:

水平角观测使用全站仪,采用方向观测法。

J2型经纬仪测角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不超过1格。

②光学经纬仪行差及隙动差指标:不大于2″ ③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不超过15″

④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能进行有效补偿。

⑤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应产生偏移。 ⑥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是的位移指标:不超过1″ ⑦光学对中器的视准轴于竖轴的重合度不大于1mm 精密测角的主要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仪器误差的影响,找准和读数的影响。 针对这些因素对测角精度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弱或消除各种误差的影响,在精密测角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观测应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有利于观测的时间进行,一提高找准精度和减小旁折光的影响。

(2)观测前应认真调好焦距,消除视差。在一测回的观测过程不得重新调焦,以免引起视准轴的变动。

(3)各测回的起始方向应均匀地分配在水平读盘和测微分划尺的不同位置上,以消除或见过读盘和测微分划尺误差的影响。

(4)在上下半测回之间倒转望远镜,以消除和减弱视准轴误差、水平轴倾斜误差等影响,同时可以有盘左盘右读书之差求的两倍视准差2c,以检核观测质量。

(5)上下半测回照准目标的次序应相反,并是观测每一目标的操作时间大致相等,以消除或减弱与时间成比例均匀变化的误差影响,如觇标内架或三脚架的扭转等。

(6)为了克服或减弱在操作仪器的过程中带动水平度盘位移的误差,要求没半测回开始观测前,照准部按规定的转动方向先预转1~2周。

(7)使用照准部微动螺旋和测回螺旋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9—

(8)减弱垂直周倾斜误差的影响,观测过程中应保持照准部水准器气泡剧中。可在测回间重新整平仪器,这样做可以使观测过程中垂直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的大小有偶然性,可望在个测回观测结果的平均值中减弱其影响。

导线测量时除结点外都采用测回法观测角度,结点处采用方向观测法测量角度。

在角度观测之前应对经纬仪的视准轴误差、水平轴倾斜误差及垂直轴倾斜误差予以测定和调整。

角度测量的读盘配置应按180/n (n为测回数)配置,在每测回结束时,除应计算归零差,即对零方向闭合照准和起始照准时的测微器读数差,以检查其是否超过限差规定。

当下半测回观测结束时,除应计算下半测回归零差外,还应计算各方向盘左盘右的读数差,即计算各方向的2c值,以检核一测回中各方向的2c互差是否超过限差规定。如各方向的2c值互差符合限差规定,则取各方向的盘左、盘右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这一测回中的方向观测值。

对于零方向有闭合照准和起始照准两各方向值,一般取其平均值作为另方在这一测回中的最后方向观测值。将其他方向的观测值减去方向的方向光侧枝,就得到归零后各方向的方向观测值,此时零方向归零后的方向观测值为 0°00′00.0″。

野外观测手薄记载着测量的原始数据,实长期保存的重要测量资料,因此,必须做到记录任真,自己清除,书写端正,各项注记明确,整饰清洁美观,格式同意,手薄中记录的数不得有任何涂改的现象。

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质量,观测中应认证检核各项限是否符合规定,如果观测成果超过限差规定,则必须重新观测。决定哪个测回或哪个方向应该重测时一个关系到最后平均值是否接近客观真值的重要问题,因此要慎重对待。当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或觇标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水平角观测过城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一格。

(3)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角度元素应量至15′。

所布设的是四等导线网,是根据三等的GPS点布设。 观测步骤及要求:

a)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复读数之差小于3秒,半测回归零差小于8秒,一测

回2C互差小于13秒,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小于9秒。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10—

b) 每站观测6个测回,每个测回间应配置度盘。

c) 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数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

线前进方向的左角,总数中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 d) 当测站和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 e)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规范》第2.3.12条

执行。 ③ 距离测量

导线边的测定方法为电磁波测距法,使用的仪器为全站仪:三鼎-J2级全站仪。

测量前应对仪器及相关气象仪表及时检校。四等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中的规定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精度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 单程各测 往返测距较差 等级 数较差 回较差 往 返 四等 5mm仪器 2 2 <=5 <=7 <=2(a+b*D) 10mm仪器 3 3 <=10 <=15 a) 测距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b) 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温度计

距地面1.5米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且读数精确至0.2摄氏度,气压表应置平,读书精确至50帕。

c)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

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的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

距离计算。

2) 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其高差

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3) 水平距离的计算可参考《工程测量规范》中的(3.3.23)式计算。 4) 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可参考《工程测量规范》中的

(3.3.24)式计算。

5) 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可参考《工程测量规范》中的(3.3.25)中的

相应各式计算。

6) 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中的(3.3.26)

中的各项规定。

7) 对导向网进行计算时,应采用严密的平差法。角度和距离的先验

中误差可分别按《工程测量规范》中的(3.3.24)与(3.3.25)的方法计算。

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查。

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

—11—

④ 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测量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系统,根据已测的三等GPS点的高程测量四等导线点的高程。根据对地形图进行分析的结果,燕郊地区地势起伏不大,因此可以将导线点兼作水准点,即水准网的布设形式同导线网。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

①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1型应不超过15〃,DS3型不应超过20〃。

② 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a对于二等水准不应超过0.2〃,三等不应超过0.5〃。

③ 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mm;对于条形码尺,不应超过0.1mm;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 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于二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级则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不超过限值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

应采用规定的手簿记录并统一编号,手簿中记载项目的原始数据应字迹清晰端正、填写齐全。外业手簿种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该或涂改,更不能转抄复制。划去不用的废站要应注明原因。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千米水准高差权路线长等级 仪型中误差度(km) 号 (mm)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2 6 10 — ≤50 ≤16 DS1 DS1 DS3 DS3 水准尺 因瓦 因瓦 双面 双面 观测次数 与已知点联测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 符合或环线 平地(mm) 山地(mm)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4√L 12√L 20√L — 4√n 6√n — 15 — DS3 单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30√L 注:1 结点间、结点与高级点间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2 L为往返侧段、附合或闭合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3 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的相同。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视线高地水准仪视线长前后视较前后视累面最低高的型号 度(m) 差(m) 积差(m) 度(m) DS1 DS1 50 100 1 3 3 6 0.5 0.3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或黑面、红面读数较差(mm) 0.5 1.0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或黑面、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0.7 1.5 3 DS3 75 2.0 注:1 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