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管理知识分析概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管理知识分析概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d7ea64e47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d

从内部控制概念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1.内部控制目标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的准确性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的目标,一定程度上说,是为管理当局服务的,而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更是其重点中的重点,是其发展方向所在。

2.内部控制范围应当包括全部管理控制,它已超越了会计、财务的范围,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管理的全过程,不仅仅包括企业的经营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者(股东、董事、经理等)的控制也应包括在内。

3.结合公司治理发展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公司治理的发展是一致,两者都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两者想要解决的都是由代理问题所引起的如何分权与制衡,将内部控制从公司治理层面上进行研究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上述分析以及本文以下论述的需要,笔者将内部控制分为经营层面上的内部控制与治理层面上的内部控制。经营层面上的内部控制主要指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是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财务报告的可靠以及相关法律的遵循为目标的一系列具体控制程序与原则,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治理层面上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如何对股东、董事、监事以及经理的控制,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组织的安排。治理层面上的内部控制是本,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是为经营层面上的具体的内部控制服务的,是动因所在,离开了治理层面上的内部控制,只谈经营层面上的内部控制只能是事倍功半的,因而,我们必须首先从治理层面来考虑内部控制,这样所建立的内部控制才是事半功倍的。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近年来一直倍受关注,其研究内容涉及会计、审计以及管理等方面,虽然已突破了传统会计控制的范围,但主要还是对企业一般员工和中层员工以及企业各种物质资源的管理控制,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即治理层面上的内部控制)并没有纳入整个控制体系。下文就试图对治理层面上的内部控制作一定的研究探讨,因而下文所涉及的内部控制指的是治理层面上的内部控制。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权、责、利原则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的宗旨就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以及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内部控制是为公司治理服务的,是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与其他人员执行,由管理人员阶层所设计为达到营运的效果及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的保证的过程。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内部控制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切的活动都必须由人来完成,因而应充分考虑人的心理,使其所负的责任与其应有的权利与利益达到平衡,使人的效用达到最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本文而言,就是要充分实现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利的均衡。

(二)重要性原则

严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对重要方面进行重点控制即为重要性原则。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指企业权利操纵者,是权利操纵者的权利约束,也是对权利操纵者的权利制衡,对企业的资金、成本费用的控制固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但是对权利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更为重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企业的经理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应有的权利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其权利的滥用才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而对董事会的控制更是其重中之重。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使企业内每个职工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人是内部控制活动的载体,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就是人的活动,并且与其他活动相比使人的作用更加突显。内部控制的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高层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更加关键;另一方面,只要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因而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完全从制度出发,而要考虑人本主义,以寻求两者最佳的结合点。

第三部分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包含

建立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首是“控制环境”,它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石,支撑和决定着其他要素。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内部控制失效,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就可以行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关联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在我国,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变化所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自主及会计人员的国家工作人员性质决定着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公司作为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消亡的经济组织,以管理监控为已任的内部控制的目的必须要拓展到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上。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已成为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具有共同载体

公司治理的完善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两者具有共同的载体。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相辅相成,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时,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是公司治理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企业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也影响公司治理成果的好坏。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目标一致

两者目标发展是一致的,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会计控制观。美国作为外部监控型的治理模式的典型,对经营者的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即以外部治理为主。由于其资源分散、社会化程度高,分散的股东无法对公司决策施加有效的影响,更多的是以股票市场来实现他们的决策,财务信息的作用就是决定手中股票是去还是留、是买还是卖,从而决定了其会计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就是以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为主。而德日等国家奉行的是内部监控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即以内部控制

为主,在这些国家,由于资本来源比较集中,所有者可以随时通过对经营者业绩的了解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即采用“用手投票”的方式决定经理人员的去留,这样会计就要以随时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为目标,从而决定了其会计受托责任观。在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特点是:证券市场不发达、不完善;股权高度集中,资本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不强;董事会的内部人控制等。从而决定了我国公司治理即非美国式的决策有用观,也非德日式的受托责任观。我国企业主要存在两种类型:一类是国有企业,或是说主要由国家和法人控股,在这些企业中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会计控制体现两种控制,即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和经营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另一类是民营企业,在这一类企业当中,一般是拥有者控制并管理企业,不存在明显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因而在我国,会计控制的实质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称之为会计控制观。

四、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同源

两者的产生具有同源性,两者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分权和制衡以实现企业效率的最优化。在理论源泉上,内部控制思想起源于亚当司斯密对股份公司的忧虑,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框架内,内部控制就是当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为了保证代理人的行为能够符合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内部控制作为系统的一种制约机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及经营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根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间、上下级间的代理行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因而其产生也源于由企业委托代理关系而出现的代理问题,因此两者具有同源性。

五、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发展方向一致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企业组织形式演进及治理结构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历了二次兼并浪潮,通过兼并,股权进一步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以及管理阶层的形成,公司治理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现代公司治理下,以保护资产和查错防弊为内容的内部控制显然不能满足需要,以更新内部控制结构为主的内部控制机制也应运而生。

六、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以人为本

两者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内部控制从制定到执行、评价、改进,所有一切的过程都体现了人的意志,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只有人才能制定企业的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并且两者都是以董事会为核心进行机构设置的。COSO报告特别强调了,内部控制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员工影响,通过企业之内的人所做的行为及所说的话来完成,其中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公司治理经历了股东会为中心——经营者为中心——董事会为中心三个阶段,大型公司致力于构建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