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求诸己 学案 (5)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求诸己 学案 (5)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dc4c301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9

2019-2020学年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求诸己 学案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B.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C.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解析】 A女—汝,B亡—无,D弟—悌。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A.必有忠信.

如丘者焉 B.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足兵,足食,民信.

之矣 【解析】 例句和A都是诚实,诚信,B实在,C信用,D信任。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恭而无礼则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C.

???不迁怒,不贰.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民斯.为下矣?

?闻斯.

行诸

【解析】 两个“斯”字都当“就”讲。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BD ) A.就有道..而正焉 B.贤贤.

易色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故旧..

不遗,则民不偷

A ) 【解析】 BD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解析】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有高下之分,后天的学习是必需的。自觉主动地学习,比“书到用时”才去学习要好,遇到困难了还不学习的人是无可救药的。

B.孔子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只是“好古、敏以求之者”。

C.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提倡的古代君子的做法。

D.孔子将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看作好学的标志。“不迁怒 ”就是为人平和;“不贰过”就是做事谨慎,不重复犯错误。

【解析】 C项的说法不符“六言六蔽”的思想。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文,回答7~10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生而知之者,上也 (知道,有知识) .B.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贫困) .C.不如丘之好学也 (比得上) .D.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狂妄) .【解析】 困:遇到困难。

8.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D )

?知之者?①生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②困而.

?古、敏以求之者也?③好.?

?仁不好学?④好.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②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③④中的“好”都读“hào”,动词,喜欢、爱好。

9.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B )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B.居!吾语女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解析】 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告诉。

10.下列选项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

A.孔子将人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只是为了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而并非突出他的等级观念。

B.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既认为自己的忠信不十分突出,又坦言自己非常好学。

C.孔子对仲由提到“六个字六种弊病”,其实是在强调不学习的危害,并且对“仁”“知”“信”“直”“勇”“刚”进行了否定。

D.孔子在这里说的学习,并非单纯地指学习知识,更主要的还是指加强道德修养。 【解析】 孔子并非否定那六个字(即六种品行)。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

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1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鬻:卖。 .B.非徒愈病,而又寿民 愈:使(病)好了。 .C.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 济:救济。 .D.闽人刻碑纪德 纪:记载。 .【解析】 济:渡。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古代女子不取字。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劝谏”之意。

C.丁口,即男女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据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又叫丁艰。丁母忧就是指遭逢母亲去世。

【解析】 “古代女子不取字”表述有误,古代女子一般及笄时取字,如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鱼玄机字幼微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和高若讷的恩怨,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和王素的升官,他均作诗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