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dd6f66794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b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三年0考) 考点 考情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物质运动的规律(三年2考) ①规律的概念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从内容上看,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概念等近考向 分析 几年均考查较少,复习时对该知识理解即可。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主要是为选择题,非选择题数量很少。选择题多以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 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1 世界是物质的

2.哲学的运动概念(三年0考) ①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还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知识拓展] 全面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概念

注意: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前者是属性,只有物质有此属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后者是状态。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第一,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第二,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1.判断某种现象是否是物质现象,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

剖析:判断某种现象是否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的,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们都是物质现象。

2.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剖析: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3.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剖析: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4.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剖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5.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剖析: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易混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矫正训练1] 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哲学上的“物质”和“事物”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故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易混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矫正训练2]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命题点1 自然界的客观性

1.(2014·全国卷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