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对口单招如皋二模语文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1对口单招如皋二模语文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de380313968011ca30091d3

如皋市高三对口班2010~2011学年度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 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7页,第Ⅱ卷5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Ⅰ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Ⅱ 卷答案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共65分)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答案标号,如果答案不涂写在答题卡上,成绩无效。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 A.默不作声 磨坊 蓦然 墨守成规 ....B.怦然心动 蓬勃 烹饪 朋比为奸 ....C.摇唇鼓舌 遥望 造谣 杳无音信 ....D.束手无策 宽恕 赎罪 述而不作 ....

2.下列句子中错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B.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升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荫山,现在的大青山。

C.当时,我们正在一个高耸的峭壁上吃午饭。峭壁下面,一条揣急的河婉延流过。 D.黄帝崚上,至今古柏参天,郁郁聦聦,浓荫蔽日,森森然一派古意,毫气长存。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闲庭信步(随意) 兽铤亡群(快走的样子) 临虹款步(速度快)言而无信(音信) ....B.殒身不恤(体恤) 公正不阿(偏袒) 长歌当哭(当作)微言(精微的言辞)大义 .....C.遥岑远目(眺望) 矢志不渝(改变) 谁解相怜(同情)娓娓(言谈不倦)动听 .....D.鲜为人知(新鲜) 饱经忧患(充分) 不期而遇(约定)良莠(野草)不齐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组是 ( )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 上天堂, 落了地狱,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 但是 可是 不是 就是 但 所以 B.虽然 但是 不是 就是 但 因此

C.虽然 但是 或 或 但 所以 D.但是 可是 或 或 可是 所以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 ,最正确的一项是 ( ) (1) 中国坚定不移地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无爱的心不会孤独,未曾 过孤独的人也

1

不可能懂得爱。

(3)各种颜色交织翻滚,将海水染成一幅动态的现代绘画, 着时而悲壮时而荒诞,

时而诡秘时而调侃的面孔。

(4)我的心好像就在这奇山异水上 。

A.奉行 体味 变幻 飞驰 B.实行 体味 变换 飞奔 C.推行 体会 变幻 驰骋 D.实行 体会 变换 飞驰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杯比赛时,比赛所在城市的人多数都到比赛现场去看球了,居民区里常常是十室九...空。 .

B.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

C.正月十五的房山灯会,集中了全国各地的几千盏造型各异的花灯,五彩缤纷,真让人意.兴阑珊。 ...

D.大家选我当校刊的主编,但我自知才疏学浅,很难挑起这副担子。 ....

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8.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B.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C.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之墓的树木之间沙沙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D.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B.前面提到狄拉克的文章给人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海森堡的文章则完全不同,二者对比清浊分明。 C.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D.科学技术发展的交叉性、前沿性、多样性,科技知识空前快速的生产、传播和转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使人类文明显示出光明灿烂的前程。 10. 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描写)

B. 极目一望,江水平阔,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叙述) C.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议论) D.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抒情)

11.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作为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 。

2

B. 散文结构比较自由,但需要严格的章法,讲究周密的逻辑程序。

C. 戏剧冲突是戏剧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是构成剧本的根本因素。 D. 欣赏诗歌,要善于驱遣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12.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提纲的文字必须简练扼要,可以采用原文语句,不需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B. 筛选与积累是紧密联系的,积累的过程往往离不开筛选,而积累又总是以筛选为基础的。 C. 作批注只能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勘误,引申开去的看法,由此及彼的联想,都可以写。

D. 评点复述是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一种复述形式。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复述者要随时对所讲内容进行评点,表明自己的褒贬、好恶等看法和情感,而且这种评点要恰到好处。 13.下列对有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美与物理学》是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摘要。这篇文章虽涉及到物理学的一些知识,但由于演讲者使用了深入浅出、生动优美的语言,因此,听众能够很好地领略到科学家们创新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美的执著追求。

B.《像山那样思考》把理性的思考付诸感性的表述,作者从一只狼被杀这样具体的事件入手,将理性美与诗意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 C.《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体现“康桥情结”最有名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也很好地体现了他提出的诗歌应当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D.《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当地过端午节的热闹场面,但是作者的主要意图是通过《边城》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而不是带领大家去桃源旅行。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一)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4. 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篇以史家笔法纪年,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牢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不忘烈士的死。

B. 文章以“中华民国”纪年开篇,后面又提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人民的国家居然屠杀国家开办的学校的学生,所谓民国,已不再是人民的国家。C.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是因为作者无法忍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故在外面徘徊,心 中这种悲愤难以排遣。

3

D. 正告:严正地告诉。因为刘和珍生前喜爱鲁迅的文章,所以程君认为鲁迅应该写些文章来纪念刘和珍,揭露敌人的凶残。

15. 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迅的期刊,因为常常受到反动当局的禁止和销毁,“往往有始无终”。

B. 因为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而订《莽原》全年需要很大一笔钱,在这样的艰难生活中,刘和珍预定了全年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作者用了“毅然”。

C. “也”字是针对程君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为程君的请求,但一个“早”字表明作者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又并不仅仅因为程君的提醒。

D. 两次“如此而已”抒发了作者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无法用更好的方式而只能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那种内疚之情,以及对敌人的愤慨之情。

16. 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 ( ) A. 程君的请求勾起了作者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

B. 刘和珍生前“很爱看”作者的文章——尊师、好学如此,作者理应为文以回敬并飨亡灵。 C. 在假设自己“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的前提之下,作文悼念,以慰烈士。 D. 视纪念、哀悼为己任,意愿所归,尽管“只能如此而已”。

17. 结合课文,下列各项对选文画线语句中作者渗透的情感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愤怒地抨击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黑暗社会。 B. 作者对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进行强烈的谴责。 C. 作者对烈士充满了崇高的敬意。 D. 作者在语句中流露出深深的自谦。

(二)

我凭舷 ,望着茫茫的江水。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 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 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18. 选文划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俯视 冲开 坠落 B. 鸟瞰 俯视 掉落 C. 眺望 啃噬 栖落 D. 仰望 撕裂 栖息 19. 对选文第一段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引用的内容,突出了思维活动的范围广阔。 B. 比喻的引用,表明作者历史知识的丰富。 C. 作者设想三峡的形成是非常的不容易。

D.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

20. 有关选文第二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赞颂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B. 赞颂远古时期人类的伟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