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方勇: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张二震、方勇: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df5d320a5e9856a561260d4

《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转载。 CSSCI来源期刊文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张二震 方 勇

(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南京 210093)

摘 要: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一个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环境中开始的。由于政治稳定、要素集聚能力强,中国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效地规避了全球化的风险,实现了繁荣富强。中国的经验表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坚持以切合比较优势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实施正确地开放战略,保持正确的开放时序至关重要。同时,对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只能是合理的“扬弃”,在容忍的前提下加以改造,而不是对现存的经济秩序进行挑战和全盘否定。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开放战略;开放时序;基本经验

基金项目: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2008JYJ00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世界震惊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回顾和总结这一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机遇,毅然决然地全面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寻求发展的机会,在参与国际交换、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无疑是最宝贵的基本经验之一。

1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进程的简要回顾

1978年5月11日,南京大学胡福明老师撰写的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讨论,这场讨论实际上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思想准备。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走上了开放型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存在不同的阶段划分。本文以对外开放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为依据,把我国对外开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1年,对外开放的探索性阶段,其重要标志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第二阶段,1992年—2001年,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第三阶段,2001年11月以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其标志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发展外向型经济

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体制改革相类似,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总体上也是走的是一条“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语)的“渐进式”开放道路,采取的是“梯度开放”的战略。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正式起步。之后,从1984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开辟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开放区;从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到1991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绥芬河、珲春4个北部口岸,及至批准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设立保税区,对外开放步伐渐次有序推进。

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即改变原来的与世界经济隔绝的封闭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开放目标上,主要是解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储蓄和外汇的“缺口”,以解决国内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在开放区域上,以特区、保税区等“点”状开放为主,沿海、沿边推进,基本定位于建立中国和世界相联系的“通道”。在开放政策上,推行的是进口替代和鼓励出口并举的贸易政策。在进口政策上,鼓励引

2

进适用技术,采取各种保护贸易的政策和措施诸如关税、配额等手段保护国内市场,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实现一般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在出口政策上,主要通过奖售、本币低估等措施来扩大出口,以解决国内经济发展外汇紧缺问题,同时改革外汇资源配置制度,实行汇率双轨制,并且于1985年引入出口退税制度,对加工贸易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在外资政策上,逐步下放外资投资项目审批权,为外资企业提供优惠减免税待遇,改善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并对产品出口型、技术先进型外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待遇。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最大成就是在沿海(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发展了“三来一补”型的工业,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中国开始以要素和资源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中国的对外开放从一开始就是改革的产物,开放也是改革。中国的对外开放,打破了中国长期存在的高度集权式和行政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障碍。中央政府通过兴办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并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引入国际通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起着引导国内的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2.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阶段:发展开放型经济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全面加速推进的时期。1992年,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瑞丽、凭祥等13个沿边城市,进而开放太原、合肥、成都、西安、银川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2000年,国家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广大西部地区。至此,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地域格局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即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国内的经济发展。在开放目标上,主要是抓住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加工中心,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经几代人努力尚未完成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开放区域上,由特区到沿海、从沿海到沿江,从沿江到沿边,进而到内陆,实现由点状开放向全中国区域全面开放。在开放政策上,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带动出口成为了出口导向战略实

3

施的重点,主要表现为对外资的政策由管理型转向全面鼓励型,实施了更大力度、配套性更强的外资政策,并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竞争。各级政府在中央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招商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一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更为开放的外贸政策,逐渐放宽对进口的限制,积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其他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的生产效率,特别是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率。在出口政策上,实施出口优惠信贷政策,通过税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税率,使出口退税成为促进出口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措施。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1996年1月1日,中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最大成就是成功构筑了承接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平台,在中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国际先进制造业的加工中心,“中国制造”迅速风靡世界市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积极申请“复关”和“入世”的时期。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逐渐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3.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经济国际化

以2001年11月中国政府在多哈正式签署了加入WTO文件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即经济国际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出现三个主要转变:中国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地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

在加入WTO以前,中国的对外开放总体上表现为自主控制下的局部性开放,开放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投资领域,大部分的服务行业都未对外开放,只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