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8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e58a7d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9

◆考点 4:思维

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分类 思维的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思维的创新性程度 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数量)、变通性(类型)、独创性(新奇独特)。 ◆考点 5:想象: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 ◆考点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答题备考) 问题的特征——难易 迁移——正负

思维定势——积极与消极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动机的强度——中等强度

专题十 学习心理

◆考点 1:学习动机 ★

1.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2.结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诱因) 3.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4.学习动机的分类 分类标准 分类名称 注释 内部学习动机 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 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 外部学习动机 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 高尚动机 核心是利他主义 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低级动机 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远景性动机 与长远目标相联系 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 近景性动机 与短期目标相联系 直接动机 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间接动机 与社会意义相联系 5.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 (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 U 型曲线关系 (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较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品点低些 --任务比较简单,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 6.学习动机理论 主要观点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行为主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强化理论 巴普洛夫、斯金纳 义 人本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马斯洛 5 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追求成功者(50%)和避免失败者 三维度六因素 自我效能感——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 成败归因维度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 √ √ √ √ √ 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韦纳 认知主义 班杜拉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 维度 因素来源 因素 内部 外部 能力 √ 努力程度 √ 工作难度 √ 运气 √ 身心状况 √ 外界环境 √ 7.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2.重视立志教育——成就动机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可控制性 可控 不可控 √ √ √ √ √ √ ◆考点 2:学习迁移

1.概念: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分类 分类标准 分类 含义 例 正迁移 积极的促进作用 英语→德语 迁移性质 负迁移 消极的促进作用 英语→日语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果→蔬菜 迁移的抽象水平的不同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果→苹果 顺向迁移 先前→后继 前摄抑制 迁移方向 逆向迁移 后继→先前 倒摄抑制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一般原理、方法、策勾股定理→计算直角迁移内容不同 普遍迁移) 略和态度→具体内容 三角形边长 迁移范围不同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近迁移 远迁移 具体→具体 相似的学习情境 极不相似的情境 石→磊 小鸟→飞机 3.学习迁移理论 (1)早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最早);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经验类化说-贾德; 关系转化说-苛勒

(2)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布鲁纳 ◆考点 3:学习策略

分类:

(1)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专题十一 学习理论

◆考点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试误说——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

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 ◆考点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对相似刺激作出相同反应;分化:对相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考点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基本观点

应答性行为:刺激→反应(被动) 操作性行为:反应→刺激(主动) 2.强化原理 条件 行为发生频率 例子 正强化 给予一个愉快刺激 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奖励 强化 摆脱厌恶刺激 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学生进步明显,教师撤销负强化 处分 惩罚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如体罚、谴责等 消退 无任何强化物 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如不予理睬 3.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出现

回避条件作用: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 ◆考点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 2.强化的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考点 5: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考点 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专题十二 中学生发展心理

◆考点 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阶段 年龄 特征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获得了课题的永恒性(9~12个月) 1.“万物有灵论”; 前运算阶段 2~7岁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1.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2. 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1.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 11~16岁 2. 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考点 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和美感。 ◆考点 3:中学生人格发展 1.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特点 胆汁质 强、不平衡 不可遏止型(兴奋型) 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 多血质 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 粘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安静稳重(牛顿、达尔文) 抑郁质 强、平衡、不灵活 弱型(抑郁型) 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 2.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 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 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学前期(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专题十三 中学生心理辅导

◆考点 1: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和网络成瘾。

◆考点 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专题十四 中学德育

◆考点 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