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ea66e5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6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检验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过程性目标:经历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和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

问题 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这个问题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解 (328-64)÷44 = 264÷44 = 6 (辆)

答: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6辆.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里还学过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二、探究归纳

方法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办法.

解 设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x辆,则共可乘坐44x人.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44x + 64 = 328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自己试试看. 评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是:

观察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所列的方程;写出答案.

问题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

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

解 设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年龄是(45+x)岁.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

13?x?13(45?x)

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将x=1,2,3,4,…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哪个数能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样得到方程的解为 x=3 .

评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

1

三、实践应用

例1 甲、乙两车间共生产电视机120台,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乙车间的3倍少16,求甲、乙两车间各生产电视机多少台(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分析 等量关系是:

甲车间生产的台数 + 乙车间生产的台数=电视机总台数 解 设乙车间生产的台数为x台,则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3x-16)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x +(3x-16)=120

例2 检验下面方程后面括号内所列各数是否为这个方程的解: 2(x+2)-5(1-2x)=-13,{x=-1,1} 解 将x=-1代入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2(-1+2)-5[1-2×(-1)]=-13 右边=-13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1是方程的解. 将x=1代入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2(1+2)-5(1-2×1)=11 右边=-13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1不是方程的解. 四、交流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了下面两个问题:

1.复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 2.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 五、检测反馈 练习:1、2题。 六、课后作业

习题6.1:1、2、3题。 教学反思:

数学:6.2.1方程的简单变形(一)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

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即移项后变号,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 过程性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并获得方程的两个变形过程;

2.通过对方程的两个变形和等式的性质的比较,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3.体会移项法则:移项后要变号. 教学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

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

2

测量物体的重量.

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

二、探究归纳

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何移动天平左右两盘内的砝码,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1:如图(1)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小砝码,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

实验2:如图(2)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所测物体,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2个小砝码的质量.

实验3:如图(3)将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缩少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

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反映了方程的变形过程,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 方程是这样变形的:

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请同学们回忆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变形规律有何相同之处?并请思考为什么它们有相同之处? 通过实验操作,可求得物体的质量,同样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三、实践应用

例1 解下列方程.

(1)x-5 = 7; (2)4x = 3x-4.

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x-5 = 7的两边同时加上5,即x -5 + 5 = 7 + 5,可求得方程的解.

(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4x = 3x-4的两边同时减去3x,即4x-3x = 3x-3x-4,可求得方程的解.

3

即 x = 12.

即 x =-4 .

像上面,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transposition).

注 (1)上面两小题方程变形中,均把含未知数x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

(2)移项需变号,即:跃过等号,改变符号.

例2 解下列方程:

31x?3 ; (1)-5x = 2; (2)2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5x = 2的两边同除以-5,即-5x÷(-5)= 2÷(-2?5x2?5)(或?5?5),也就是x =?5,可求得方程的解.

31323313x?x???3的两边同除以2或同乘以3,即2232(或(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23212x???2333),可求得方程的解.

解 (1)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2? x = 5.

3(2)方程两边都除以2,得

1312???3233, x = 2 即x = 9.

2或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3,得

122??339. x =

注:1.上面两题的变形通常称作“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

2.上面两个解方程的过程,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 = a的形式.

例3下面是方程x + 3 = 8的三种解法,请指出对与错,并说明为什么? (1)x + 3 = 8 = x = 8-3 = 5;

(2)x + 3 = 8,移项得x = 8 + 3,所以x = 11; (3)x + 3 = 8移项得x = 8-3 , 所以x =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