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湘教版必修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湘教版必修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eba80d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c0

B.农业活动导致水土流失

C.工业活动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D.烧制陶器大规模破坏土地和森林

解析:选C。工业社会时期,环境污染严重。

5.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和“生态论”以及“和谐论”在诞生时间上呈现逐次递进的关系

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 C.“可能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 D.“人地协调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解析:选A。工业革命后,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观点被他人所利用,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提出“可能论”,随后出现了“适应论”和“生态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谐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又叫“人地协调论”。

6.下面是《美丽中国》的漫画,“美丽中国”反映的思想属于下列哪种人地关系理论( )

A.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B.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C.适应论的思想 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解析:选B。“山绿了、天蓝了、水清了、民富了”反映了自然和人类的发展相协调,符合人地协调论的观点。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下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1.B 2.C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据此完成3~4题。 3.该思想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定胜天的思想 C.因地制宜的思想 D.天人合一的思想 4.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 A.跨流域调水 B.毁林开荒

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在草原地区大量捕杀鸟类 解析:第3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第4题,该理论主张人类应主动地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从选项中四种做法可以看出只有A项是正确的。

答案:3.D 4.A

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据此完成5~6题。

5.J.博丹的主张体现出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 ) A.人定胜天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可持续发展论 D.人地协调论 6.J.博丹的思想类似于以下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 A.孟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P.白兰士: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C.F.拉采尔: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D.贾思勰: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J.博丹主张各地区的人类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这与F.拉采尔的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类似。

答案:5.B 6.C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7~8题。

7.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8.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解析:第7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从而导致海水入侵。第8题,水系联网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反映了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答案:7.D 8.C

9.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2)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3)图④体现了人类什么样的环境问题道德观?

解析:第(1)题,图①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活动场景,属于采猎文明时期,那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靠采集与狩猎为生。第(2)题,图③所示为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的大量破坏,甚至消失。第(3)题,图④反映了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说明人类意识到对后代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答案:(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

(2)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启示: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答案合理即可)

(3)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答案合理即可)

10.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a—科技 B.b—土地 C.c—劳动力 D.d—资本 (2)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

解析:第(1)题,狩猎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劳动力;农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土地;资本在工业文明阶段早期影响巨大;科技则是工业文明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第(2)题,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协调;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也不一样。

答案:(1)D

(2)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狩猎文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农业文明);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守护自然,谋求人地和谐(环境文明)。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

解析: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味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