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5e9b421ed9ad51f01df288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掌握平坝地区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情况,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对广汉市联江村监测点的血吸虫病疫情进行调查。结果 2005-2009年钉螺总面积从10 710m2下降到7 870m2,活螺密度前4年比较稳定,但2009年回升较多为1.17只/框(每框=0.11m2),5年来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要分布在沟渠和稻田等环境。2005-2009年人群血清阳性率从7.44%下降到3.73%,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0.52%下降到0%。2005-2009年家畜耕牛除2006年查出3头病牛,阳性率30%以外,其余年份均未查出阳性病牛。结论 2005-2009年广汉市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钉螺总面积均下降,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群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954年证实了广汉市有血吸虫病流行,且流行程度相当严重。全市19个镇乡、186个行政村、2 495个社全部流行血吸虫病,全市累计查出的历史有螺面积为13 099 312m2,平坝区钉螺面积占94%,丘陵区钉螺面积占6%,全市共查出历史患者人数为170 249人。经20世纪近30年的艰苦奋斗,广汉市于1986年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以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广汉市的血防疫情一度反弹,于1996年在该市的原双泉乡再次暴发“急血”45例。近10余年广汉市开展了血吸虫病综合治理,使疫情迅速得以控制,2005年达到了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为系统准确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以及自然因素对疫情的影响,评价防治对策及效果,并为国家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精神要求,2005年在广汉市新丰镇联江村设立国家级血吸虫病固定监测点,现将2005-2009年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螺情监测 每年于5月份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间隔10m设框普查,对点内所有环境进行钉螺调查,捕获钉螺全部用压碎法检查钉螺死活及有无血吸虫尾蚴。 1.2 人群监测

于每年11月上旬对监测点6岁以上的全部常住居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以了解点内居民的感染率和感染度。

对监测点内每年检查出的血吸虫病患者进行个案调查。

1.3 耕牛监测 与人群同步,采用粪便孵化法进行检查,一粪一检。 1.4 相关因素调查

1.4.1 自然与社会因素 包括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 1.4.2 防治措施 人畜采用对象治疗,用吡喹酮同步治疗所查出的患者和病牛,对易感环境用氯硝柳胺喷洒、泥糊、浸杀等方法灭螺。采用广播、标语、传单、宣传画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1.5 资料整理 监测点所有资料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和Foxpro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防治措施) 广汉市地处成都平原上的东北边缘,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16℃,年降雨量1 000mm左右,海拔高度550m。监测点位于广汉市新丰镇联江村,属平坝地形,系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上游与成都市青白江

区华严乡街新村、顺江村交界,下游是新丰镇清江村。碾河、鸭子沟横穿监测点的中心,是监测点内农田的主要灌溉源,全村土地面积94.13hm2,耕地89.47 hm2,全部是稻田。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和油菜,全点共计4个村民组,总人口955人,耕牛饲养最多的年份10头,2009年人均收入4 600元。新丰镇属历史重疫区,经多年艰苦防治,各部门配合,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一定控制。

2.2 螺情 从2005-2009年我市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0710m2、6600m2、5910m2、6230m2、7870m2。2005~2008年活螺密度为0.55只/框、0.32只/框、0.28只/框、0.42只/框,2009年钉螺密度回升较多为1.17只/框,5年来都未查到感染性钉螺(见表1)。广汉市是平坝型监测点,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稻田。2005年调查面积为59 380m2,沟渠和稻田的钉螺面积分别为8 380m2和2 090m2,占总有螺面积的14.11%和3.52%,2009年调查面积为40 460m2,沟渠和稻田的钉螺面积分别为7 030m2和600m2,占总有螺面积的17.38%和1.48%,其中稻田面积下降较大。

2.3 病情 全点总人口955人,连续5年应检人数3 373人,实检人数2 987人,受检率88.54%,查出血阳人数197人,阳性率6.53%,2005—2009年血阳率分别为7.57%、8.78%、7.77%、4.81%、3.73%、6.53%。2005—2007年查出粪阳9人,粪阳率分别0.52%、0.62%、0.32%。查出血吸虫病患者分别为3人、4人、2人(表2)。2005-2009年各年龄组血阳率均呈下降趋势,10、50岁年龄组血清学阳性率相对较高。2005-2007年在10、50、60岁年龄组有感染,2008年后未发现感染患者,见表3、。

2.4 病例调查

2.4.1 急性血吸虫病 监测点2005-2009年未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患者。 2.4.2 晚期血吸虫病 监测点2005-2009年未出现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2.5 家畜血吸虫病感染情况 连续5年共查耕牛37头,2005—2009年应检头数分别为10头、10头、5头、6头、6头。实检头数头分别为10头、10头、5头、6头、6头.除2006年查出3头病牛、阳性率为30%以外、其余年份均未查出阳性病牛。

3 讨论

该监测点是广汉市历史上的重流行区,90%以上的钉螺面积主要分布在沟渠中,其余10%的钉螺面积则分布在水田及林院中。通过5年的监测,钉螺面积从2005年的10 710㎡下降到2009年的7 870㎡,下降率为26.52%,活螺密度从2005年的0.55只/框上升至2009年的1.17只/框,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2005年、2006年、2007年钉螺的面积和密度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2008年和2009年的钉螺面积和平均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和反弹,特别是钉螺密度的回升更为严重,沟渠任是广汉市钉螺分布的主要环境和灭螺重点。病情逐年减少,分别为2005年3例、2006年4例、2007年2例,人群感染率在0.32%~0.52%之间波动,从2008年后未发现患者[2~3],但从9例患者来看其中15岁以下的患者为6例占66.66%,而另外3例患者的年龄均在51周岁以上占33.33%,说明青壮年外出务工后,在家的老小均为感染的对象,而值得注意的是少年儿童的感染更应引起高度重视;2009年受检率为75.33%,是历年最低的。2006年点内耕牛感染率较高,主要是购进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从2007-2009年加大了对耕牛的管理,特别是在购进渠道上加大检疫,对进出的耕牛进行查治,所以2007-2009年未出现阳性耕牛。

监测结果提示,要巩固防治成果应根据环境分布特点,在防治工作中建议政府、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增加对环境改造的投入,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加强对学生、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人群的防病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变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

提醒家长对儿童的监管力度,防止血吸虫病的感染;必须加大对耕牛的检疫和查治力度,提倡耕牛圈养和以机代牛,增加改水、改厕的投入力度,增加沼气池的建设,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钉螺的监测和人群查治病工作也是今后血防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