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7281e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94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历史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 政权。

(2)为巩固政权,与德国签定了条件苛刻的《 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 2.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实行 。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 不得食”。 3.评价

(1)它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 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2)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弊病和错误。 二、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

(1)原因:长期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2)表现:粮食匮乏,工厂停工。 2.政治危机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沿用。 (2)表现:农民暴动,工人罢工, 叛乱。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实施背景:面对严重的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2.开始标志: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主要内容

(1)农业上,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实行 。 (3)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 。

(4)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 的工资制。 4.作用

(1)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 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使 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 。

1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2)处在 的包围下。

(3)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第 次代表大会。

3.工业化方针政策的要点:优先发展 ,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4.过程

(1)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33—1937年,苏联实施第二个 。 5.成就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 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

(3)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 ,世界 。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4)不足: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形成了 过重、 过轻、 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太大,等等。 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仍然停留于 水平。(2)粮食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 大。

3.过程:1929年下半年起,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到 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主要配合了工业化的进程,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确立背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 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 的确立。 3.主要表现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生产资料公有; 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2)政治方面: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 。 (3)思想文化方面: 手段干预管理思想和学术问题;个人崇拜。 4.影响

(1)积极: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消极: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 ,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背景

(1)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 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 (2)可能性:1953年, 逝世。 2.改革的进程 (1)经济领域:

①农业上:扩大集体农庄和 的自主权;削减 ,提高 的收购价格;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上:扩大了 ,但并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