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教案 苏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六年级数学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教案 苏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846f81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一、设计思想

为了总结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我校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持续发展。充分贯彻中心校传达的开展全市小学“农远”工程的精神。

“农远工程”在我校已经实施了多年了,虽然已能较熟练地应用“农远工程”中教学光盘,能很好地对教学光盘的播放内容进行提问、引导、解说等。但较少能对“农远教学光盘”中的课例设计成教案来上,难以写成案例,缺乏整合光盘资源和教学实践的能力。本文以设计一整块的教学内容为例,努力使教学与教学光盘进行最优化组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这个单元的课程,主要通过教师与电视机播放内容的双边互动,让学生通过农远设备直观的了解课文中的内容。 二、教材解读

这两课时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且以教学光盘为主要传播教学信息媒介。主要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意义,认识体积单位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选择教材进行教学时,我结合了“农远光盘”中的素材《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进行教学,光盘教学素材首先呈现的是教材中的一幅表格,开门见山的说用若干个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四种长方体。让学生动手、动脑。接着光盘呈现教材中另一幅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套用刚才的方式自己动手算一算。让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例题中的第三幅情景图,是结合光盘中的素材,用小正方体的模型示范,通过学生的参与、观察、学生讨论交流完成教学。再用教学工具请学生上讲台亲手摆一摆。学生能在其中感受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能摆出不一样的形状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农远教学光盘”首先呈现的是教学例9,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利用事物动手摆一摆,使学生明确空间结构。教学例10时,要借助情境图,如让学生三个长方体,算一算要几个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同样可以摆出不同长方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空间结构。

这样,我在设计时,教材结合“农远教学光盘”里呈现的主题图,通过教师、电视里的教师、学生、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感受数学中的空间结构,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归纳、推理、总结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 设计理念:

1.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建构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正确认知长、宽、高。

(二)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验空间结构,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1.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看电视上课,让电视里的老师(以下简称“电师”)给你们上课,请大家把视线转移到电视上来。

电师: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表格:

电师:用若干个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四种长方体,并且填表。

师: 长方体的体积的长宽高有着怎样的关系?(看电视里的题目,注意观察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点 评:学生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上的时候可以直接选择导入新课。我直接开门见山看例题,是因为大多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熟悉;“农远光盘资源”中例题也适合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怎么来的,是通过什么方式得来的。] (二)再现例题,开展讨论。

情景一:

电师: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进一步讨论? (揭题:教学例题10)

电师: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想一想,再摆一摆。(师按

暂停键)

电师:第一个长方体需几个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用刚才的方式我们来动动手。 生1:4个。

师:对了,4个,你是怎么算的呢?(学生举手回答) 电师:那么,这三个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按暂停键,让学生独自完成) 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说说。 生2:第二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

(这时 按播放键,出示模型示范) 生3:第三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

(这时 按播放键,出示模型示范,然后按暂停键,让学生数一数,以上两位同学说的是不是正确的。)

情景二:(按播放键)出示图形与表格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进行观察。

电师:我们将刚才动手操作的,所记录下来表哥中的数字和操作的数字进行对比你能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吗?(师按暂停键)

师:请同学们任挑一组数据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4:长、宽、高的积恰好等于体积的数据。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在挑一组数据进行算一算,比一比。(学生动手计算) 师:你们现在知道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了吗?谁来回答(请学生举手回答) 生5: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把他们的三个数乘起来。

生6:老师他说的不完整,依照比较,应该是把它们的长、宽、高的乘积就是它们的体积。 师:对,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乘宽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师按播

放键,继续看下一画面)

电师:知道了长宽高我们就可以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如果用大写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

用小写字母a、b、h分别表示长宽高,上面的公式就可以写成······(师按暂停键)

生7:V=abh

师:对,很好。(板书:V=abh)(师按播放键,看完电视里的老师是怎么讲的。) 电师:我们推算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有该怎么算呢?(师按暂停键)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生:正方体有12条棱,而且长度都相等。

师:对,他的棱长都相等,也就是说它长、宽、高都是相等。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谁来回答? 生: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等于棱长乘以棱长乘以棱长 师:你们说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师按播放键)

电师:如果用大学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a·a·a这样的式子。那么a·a·a也可以写成a的立方?

师:按暂停键,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师按播放键)

电师小结:回忆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过程,我们可以知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正方体的

体积呢,是棱长的立方,下面我们利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一练

电师:看图自己找出需要计算体积的所要用到的条件然后算一算。(师按暂停键)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练习。

师:(按播放键,让学生对着电视里的答案,是否做对了。)

电师:我们来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仔细看图,闪动的这个面我们称长方体的底面,想

想这个底面是怎样求出来的。(师按暂停键) 师:谁能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生:求长方体的底面的就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底面积可以用长乘以宽来表示。 师:对,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师按播放键)

电师:用长乘宽可以得到长方体底面,用棱长乘棱长得到正方体底面。这是长、正方体的体积

我们就可以合二为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是我们用S表示底面积,那么公式就可以写成V=Sh。(师按暂停键)

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点 评:学生能感知的情景图设计,利用学生对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调

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

(师按播放键,出示练习题)

电师:接下来做一个练习题。我们来看一道题目。(按暂停) 学生计算。

师:播放,出示答案,你算对了吗?(师按暂停键)学生的反馈一致。

师:按播放键,看第三道练习。

幼儿园有一排长方体的储物柜,共占地0.84平方米,储物柜高0.7米。这排储物柜所占的空间是多少立方米?

师:(按暂停键,让学生动手算一算。)这个占地0.84平方米指的是什么呢? 生:0.84平方米就是它的底面积,所以用0.84×0.7=0.63立方米就是他的体积。 师:你们说这位同学作的对吗? 生:对。

师:(按播放键,看电视里是怎么作答了。) 电师:你算对了吗?

电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长正方体的体积,知道长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用共同的底面积乘高的公式来计算。 四、总结全课

1.师小结: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长方体正方体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

(1)28页,练习六第3题和第8题。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五、模块教学设计思考与感悟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的利用农远教学设备教育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我对自己教授本课基本上是满意的,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