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 - 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 庄佩君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港 - 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 庄佩君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8d552002d276a201292e5a

第29卷 第6期2010年6月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Vol129,No16June,2010

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庄佩君

1,2

,汪宇明

1

(1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21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315211)

摘要: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交互作用的区域,是港口与城市相互关系的一个特定滨水空间。作为各种社会力量和技术发展在特定空间地域的投影,港)城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空间迁移和形态演变。其空间迁移轨迹是由内城中心至内城边缘,再到远离内城的位置。在其生命周期的形成生长、成熟扩张、衰退废弃和再生复活各阶段体现了港城关系由共生一体、共同扩张、分离、最后再度整合的演变过程。以宁波为案例,分析了港)城界面的演变和空间机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江厦港区、江北港区、镇海和北仑港区所呈现的是商贸综合体和港城聚落、西式中心商务区和近代城市社区、临港工业综合体和物流园区等港-城界面空间景观形态的变化,再生后的江北港区则成为城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在港)城界面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运输技术与组织以及通讯技术变革是港)城界面迁移的主要引擎,劳动地域分工确定了港)城界面的产业和形态,再生动机更多地来自城市更新和政治经济需求,环保意识和立法促进了港城分离,制度变革是基础。关键词:港口;港口城市;港)城界面;空间机理;宁波文章编号:1000-0585(2010)06-1105-12

1 引言

港-城界面是指港口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地理边界区域,是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港口城市独特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在时间序列上看,港)城界面经历了形成、发展、衰退和再生等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个地域经历了海港外迁、港区废弃、去工业化、区域真空化和再生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成为颇受关注的区域。

始于北美的港)城界面滨水区再生热潮扩散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这类地域空间由衰败到重获人流活力而复兴的转型,也引起了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学者的关注。Hoyle详细描述了港)城界面再生现象的全球推广过程。Hall将再生后的港城滨水区视

[2]

为/城市新边境0,内城延伸到了水滨边缘。政治学和建筑学领域的学者也表现出对港-城界面的兴趣,代表文献是Malone主编的5City,CapitalandWater6[3];Pinder以鹿特丹为例讨论了再生过程涉及的各行为者群体[4];Gordon论证了政治领导人的配置、居民与地方政府关系对港)城界面再生的影响;Tunbridge研究了再生运作中的商业与社会、保护与开发等矛盾关系[6]。再开发方式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Tunbridge等讨论了利

收稿日期:2009-10-10;修订日期:2010-03-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840197);

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地理学)(B410) 作者简介:庄佩君(1969-),女,浙江定海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E-mail:zhuangpeijun@nbu1edu1cn;

汪宇明(1953-),男,湖北黄冈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行政区划与城乡规划、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E-mail:ymwang@re1ecnu1edu1cn[5]

[1]

1106地 理 研 究29卷

用港口历史遗存开发城市旅游和休闲业[7];Charlie探讨了开发新港口功能的可能性[8]。Breen等提供了欧美和澳州等地的再生案例和成果记录[9,10]。Pinder等系统揭示了再生现象的趋势和存在问题。Meyer强调了其中的文化问题。Bassett等人突出了再开发

[14][15,16]

过程所体现的治理问题。Hoyle将研究拓展至东非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率先开发沿海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沿海港口城市的码头区也出现了位移、重构或再造现象,老港滨水区开发研究受到关注,主要集中在开发和规划领域,特别是案例规划和设计方案。

多学科研究为世界各地的港)城界面改造提供了综合理解,包括城市规划政策、开发战略、土地利用模式和合作形式,以及政治社会角度的剖析,但研究多集中于港)城界面复兴阶段,缺乏历史、全面地考量其形成发展衰败和再生的整个演变,更鲜有探讨港)城界面演变和再生的动力机制。从地理学视角而言,早期的有关港)城界面滨水区再生的研究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图和模型[21]。美国和中国学者的研究较多地从规划设计和建筑角度给出案例,没有把它视为特定的一类滨水区。一个普遍观点是港)城界面再开发完全是城市现象,是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建筑项目,对港口城市的源头和港)城界面的研究还没有考虑海运环境因素。Hoyle、Pinder和Hayuth等欧亚海运地理学者认为海运环境的全球变化是港)城界面演变的最基本解释,但这只能部分地解释港口自身的迁移,而不能解释港)城界面的形成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差异。

从港-城界面再生阶段而言,海运技术改革的全球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已很明显,而港)城界面的再生需求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得以广泛体现。因此,对港)城界面的演变和机制研究应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本文试图将特定地方的港)城界面的一系列演变、区位迁移和再生的景观变化置于全球时空背景中,结合港口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从空间视角和多元维度阐释其演变机理。

[17,18]

[19,20]

[11,12]

[13]

2 港)城界面及其变化

211 港)城界面的科学内涵

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的交互作用空间,是港口与城市的结合部。从产业角度考察,港)城界面不仅包括海运港口紧密相关的产业,如临港大工业、装卸运输、船舶物资补给、报关和为船员服务的休闲娱乐生活消费,以及海运保险、融资、船舶经纪、物流经营和商业中介等各类传统的和现代的海运相关服务业,还包括城市延伸至港口的基础设施、各类生产服务性企业、交通通信信息网络以及中心城市的一些基本功能,如金融服务。基于制度层面考察,港)城界面还是社会制度与文化因素综合作用及影响的空间。港)城界面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模式受到了政治体制、政策、法律、文化及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港)城界面具有滨水与靠近城市中心的区位特点,是人们对其改为城市用地的兴趣所在。由于其濒水的显著特征,在大多数的港)城界面再生实践中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去港口化0而呈现港城分离的趋势,使得对港)城界面的讨论经常与一般滨水区开发以及港城关系讨论相混淆或交织在一起。滨水区是指相当确定的、与水域接壤的土地空间,既可以用作港口用地,也可以用作城市商业、服务业或游憩用地。港城关系是一个宽泛的用语,而/界面0一词可指向一种相互作用,包括可能的矛盾、产生的问题或者是规划中的合作;因此,/港)城界面0一词更能表征港口和城市的交互作用。港)城界面是港口与城 6期庄佩君等: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1107

市相互关系的一个功能节点,是一种特定的滨水区,既是港口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

港)城界面体现了港口与城市环境关系的演变。1982年以色列海运地理学家Hayuth首次提出港)城界面(port-urbaninterface)一词时并未对该词做出较详细的解释。英国地理学家Hoyle用这个词语专指港口用地与城市区之间的地理划分线,或是港口用地向城市用地转换地域(anareaoftrans-i

tion)[23]。从空间而言,港)城界面是港口海运活动与城市活动的相互交叉的一个区域。Hoyle的港-城界面滨水区再生模型(图1)显示这一空间区域里港口与城市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其广泛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这形成了实际规划中的/问题区域0和某些群体的利益机会所在,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概念。

图1 港)城界面模型Fig11 Modelofport-cityinterface

[22]

注:根据文献[23]制作。 因此,港-城界面可以是港口功能

与城市环境之间合作与冲突的空间结合部,呈现出一系列的动态变化:有时表现了港口活动和城市活动的共同合作成长,有时显示了衰退和败落的景象,有时呈现再开发后的勃然

生机。再生就是发生在港口功能与城市环境之间呈现出争议和问题阶段,反映了不同的力量和趋势,在发达国家往往涉及社群态度和环境敏感性,从而也影响着水上运输体制的演变与城市空间的变革。

212 港)城界面空间变化的Anyport模型

许多海滨和河滨城市的起源和繁荣都可归结于水上运输和贸易。历史上这类城市聚落与港口在功能和空间上一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城港口是门户和通道,促进和便捷物品流动和转换,为船舶提供装备和供给,船员在此聚集和娱乐,城市藉此发展海上贸易和相关的服务业。港)城界面的滨水区通常是城市和港口活动的焦点、水运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共生之处。因此,Norcliffe等[24]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港口创造了城市,大港创造了大城市;但二战以后,港口与城市的关系更为复杂。

从运输地理而言,Bird通过一系列实证(主要是英国港口)得出的Anyport模型是描述单个港口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演化的基本模型[25],显示一个典型港口在其发展初期出于商业活动的方便,小型的简单港口设施通常在城区位置;随着工业化发展、货物增加和船舶规模增大,港口设施的规模和货物处理技术不断提高,港口位置逐步离开内城中心。最后由于货物处理专业化程度提高、船舶规模增大、货物装卸和储存所需空间扩大,以及对航道和泊位水深要求提高,港口活动集中到了远离城区的位置,而老城区的最初港口设施被改建为其他用途。 1108地 理 研 究29卷

显然,Bird研究的是港口设施的空间位移。当港口迁移至远离内城的区位之初,由于并未形成城市,算不上是港)城界面。后来由于不断增大的港口活动、港口设施周围吸引了产业集聚、带动了人的聚集,形成了工业新城和新的港)城界面。因此,港)城界面空间迁移显示了先在内城中心地、然后至内城边缘、继而又远离内城区的Anyport模型。213 港)城界面空间变化的阶段特征

港)城界面的发展显示了包括生长、成熟、衰退废弃和再生复活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许多地方的内城港)城界面已经历了完整的生命周期,各发展阶段具有显著的空间形态差异,也体现了港口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演变:

(1)形成生长阶段:主要表现为在码头周边形成商业交易行为,进一步吸引相关从业人员和被服务人群在周围的集聚。港)城界面是港口城市海商贸易的窗口,内城出口的基地,巨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了城市的形成生长、增强了城市的贸易财富。体现商贸港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呈现出港城一体的紧密空间联系。

(2)成熟扩张阶段:由于技术发展、蒸汽船和铁路引入到码头区域,港口腹地得以扩张;码头滨水区陆域的工业化,城市得以扩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港口的发展。这一阶段形成了临港工业化发展区,在空间上表现为港口与城市的共同扩张。

(3)衰退废弃阶段:这个阶段有着双重性,即老港)城界面的衰败和另一个新港)城界面的生成。更为大型的船舶和港口设施、装卸作业的专业化和现代临港工业,使得码头和临港工业用地规模巨大,超过了内城承受能力,港口和临港工业撤离内城滨水区。内城港)城界面出现衰退甚至沦为废弃之地。核心内城的边缘地区因具有丰富的深水资源和宽阔的陆域可供大船靠泊和装卸仓储作业,成为理想的新港址,在新港周围逐渐形成新的港)城界面和新城。

这个阶段空间上表现为港城分离。一方面,港口功能迁出传统的城市核心区,港口、船舶与城市中心区开始疏远、离异,最终失去了相互曾经有过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专业化的散货港和集装箱港口周围形成临港重工业、一般加工制造业和物流服务业区,与人口聚居的新城也呈一定的分离状态,新的港)城界面未能像旧初那样表现出港城一体。 (4)再生复活阶段:成为废弃的内城港)城界面为城市更新和再开发提供了释放的土地。在许多港口城市转型发展的案例中,一些港口航运相关建筑遗存得以利用,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或是开发交通快艇、游艇、邮轮等港口功能,体现了港口航运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结合。但在这种转型演变中,滨水陆域出现了民居房地产和办公用房、娱乐休闲和商业各种用地竞争;水域也出现了居民亲水公共空间、临水地产开发的私占空间以及新型港口功能发育的竞争,显现了港口旧城改造与新城扩张的复杂空间机理。但总体上呈现出港)城传统界面与中心城市在物质与生态环境层面上的再度整合。

3 实证案例:宁波港)城界面的空间变迁

浙江省的宁波港经历了内河港形成(句章港区)、向下游迁移至余姚江与奉化江的交汇处(江厦港区)、又向出海航道甬江干流(江北港区)、海岸线切点位(镇海港区)、海岸线切点延伸位)))北仑(北仑港区)、最终向海间位)))海岛迁移(大榭港区和梅山港区)6个阶段。其中早期句章古港的港)城界面遗迹已很难寻觅,而大榭和梅山岛屿港区正在兴建,是港)城界面演进的新空间。因此,江厦、江北、镇海和北仑四个港区最集中地反映了宁波港)城界面的空间位移与形态变化(图2-a。据郑绍昌5宁波港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