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bce73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整理(严禁外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P3,重点.)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以上是回答为什么,什么原因。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12,知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此处要注意,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5,重点) 毛泽东的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活的灵魂3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9了解)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24,了解)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世界观和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重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此处会出单选或简答)

我们今天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48)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65,重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单选选前者,多选则两者都选)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9) 总路线的内容(根本指导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P72,了解)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

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74,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P82)

2武装斗争: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P8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0)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还是新民主主义,要了解)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3,了解)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P118,重点)

邓小平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P121,知道)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4,重点!会出辨析)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32,重点)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①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②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多选2者都选,单选只选前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137)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41,重点,可能出辨析) 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4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157,重点,会出简答)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P162)

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P167 了解知道)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主要看3个方面: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 重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改革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171) 实行对外开放要把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P172)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P185,知道)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P188重点,会出选择/多选)

国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P189,了解)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P190,了解,会出选择)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P190,了解)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94,重点)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第二,注重社会公平,方式两极分化。(此处回答的是如何加强……P195与P198)

重点在此(P196)回答差距拉大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其客观必然性: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人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201~P,标题要背。重点)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出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210~211)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其中四中要了解的问题:三农问题 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四中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1,重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民主专政(P222,了解)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24,知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230,重点)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P238,重点)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制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P240,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