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水文气候概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大连地区水文气候概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dec635ee06eff9aef8071f

1982~1986年海水入侵面积缓慢上升,1986年达到28.45平方公里,1988年递减至24.05平方公里,呈现下降趋势。

6.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马桥子地段)。1984年末建经济技术开发区时,165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水基本处于天然状态,水质良好,为重碳酸型水,平均氯离子含量小于100 毫克/升,海水入侵面积9.55平方公里。1988年海水入侵面积15.45平方公里,平均氯离子含量达到150毫克/升。

7.金州地段。是大连地区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段之一,海水入侵已经沟通了渤海和黄海。1978年海水入侵仅限于西海岸的洼地(渤海),属天然的海水入侵,面积仅2.75 平方公里。1986年入侵面积增加到44.2平方公里,年递增5.18平方公里,1988年又增加到48.15平方公里。海水入侵距离,渤海黄海沟通后的总长度6.8公里,南北宽1.9公里。1979~1988年,氯离子平均含量缓慢上升,由422.13 毫克/升增加到538.5毫克/升,年递增12.3毫克/升。 8. 大魏家地段。1966年平均氯离子含量198.8毫克/升,1969年379.5毫克/升。1970年,水源地正式建成开采,氯离子含量以年递增58.3毫克/升的速度增加。其中1979~1982年增长速度最快,平均年递增162.2 毫克/升,1982年平均氯离子含量1136.8毫克/升。1983年以后,水源地由长年连续开采改为季节性断续开采,氯离子平均含量年递减89.2毫克/升。1969年以前,海水影响最大距离1525米,属天然海水影响。到1977年共推进350米,1978年又推进375米。控制开采后,海水入侵的推进过程被扼制。1981~1986年,海水入侵面积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因为1983年后农业开采增加,仍导致海水入侵面积不断扩大,1986年达21.3平方公里,最大入侵距离4450米。

9.大莲泡地段。1979年氯离子平均含量173.5毫克/升,仅发现1个咸水点,1969年氯离子平均含量25.66毫克/升,1976年152.6 毫克/升,1983年上升至373.4 毫克/升。海水入侵距离也开始加大,1977年推进175米,1978年推进175米,1981年最大入侵距离1425米,1982年猛冲至6000米,入侵面

积达到8.5 公里。1983~1988年呈缓慢下降。1988年的平均氯离子含量降到194.3 毫克/升,最大入侵距离缩短到5150米,但入侵面积则扩大到15.5公里。 大连地区受海水入侵的地段均属中度入侵和重度入侵地段。重度入侵地段包括南关岭、泉水、大连港、金州。这些地区均属沿海地下水强烈开采区。1988年分布面积44.01公里,氯离子平均含量800毫克/升,平均矿化度2097毫克/升,为氯化物型地下水。

矿坑排水也引起海水入侵。瓦房店市复州湾地区地下水日疏水量4~5万立方米/日,1975年5月3日地下水位降到海平面下40.39米,海水入侵距离6公里,入侵面积43平方公里,地下水矿化度20克/升。附近淡水资源十分贫乏。 (二)地下水污染状况

大连地区的地下水污染主要发生在城镇中工业和居民集聚区。大连市区地下水中的多数化学组分和微量元素,1981~1985年普遍增加,1985~1988年则呈普遍减少趋势。比较典型的组分有硝酸根、亚硝酸根、氯化物、总矿化度等。但总硬度和硫酸根仍处于逐年增加趋势,酚超标比较严重,尤其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除了上述之处,大连地区地下水中的污染组分还有锌、镉、汞、铜、铅、铬、砷、氰等。全地区地下水按污染程度可分为6级。 1. 未污染地下水(综合污染指数P<1)

分布在营城子南和金州东部。1988年面积60平方公里,有递减的趋势。地下水中超过背景值(天然状态,下同)含量的元素仅有硝酸根和酚,属重碳酸型水。

2. 极轻度污染的地下水(P=1~5)

呈长条状分布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州及营城子等丘陵顶部和边坡地带。污染组分以硝酸根为主,分布面积160平方公里,有递减的趋势,属重碳酸氯化物型水。

3.轻度污染的地下水(P=5~10)

分布在七顶山、大魏家、金州及大连市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呈条带状分布在山坡边部,面积208公里,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超过背景值含量的组分有硝酸根、总硬度,属重碳酸氯化物型水。 4.中度污染的地下水(P=10~20)

分布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州、大魏家及大连市区的山前边缘地带,面积250平方公里,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超过背景值含量的组分有硝酸根、总硬度、氯根、铁、硫酸根等,属重碳酸氯化物和氯化物重碳酸型水。 5.较重度污染的地下水(P=20~50)

分布在七顶山、金州、南关岭、大连市区的近海地带。超过背景值含量的组分有硝酸根、总硬度、硫酸根、氯化物、铁、酚、砷等。面积200平方公里,有递增趋势。地下水化学类型复杂,没有主导型。 6.重度污染的地下水(P>50)

分布在营城子、大连市区、革镇堡、金州等沿海地带。污染组分十分复杂,个别污染组分的含量超过背景值含量上百倍,如镉、汞等;酚、硝酸根、铁也有几十倍。面积100平方公里,递增速率极快。大连地区其他地段的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还没有系统研究。已知庄河镇、城子坦、皮口等地地下水都存在污染问题,其中皮口水源大肠杆菌超标,城子坦水源氯化物偏高。瓦房店市区各类工业废水、医院废水、生活污水均排到回头河,污染河水也污染地下水,对蔡房身水源地造成威胁。松树丝绸厂废水排入复州河后,污染河流10公里之长,危及地下水。 八、地下水开发和水源地

大连地区对地下水的认识和开发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878年,清朝政府在旅顺水师营扩建海军北洋水师基地时,就动工开发了龙眼泉的地下水及给水工程。日本侵占大连后,从30年代开始进行供水水源调查,认为找不出集中的地下供水水源地,深层地下水希望不大。

大连地区地下水的大规模开发开始于建国后,尤其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1949年,大连自来水系统有水井19眼,开采能力1.8万立方米/日,占总供水能力的19%;厂矿自备井有开采能力1万立方米/日。80年代初,自来水系统有供水井50~60眼,开采能力5.5万立方米/日,占总供水能力的26%;厂矿自备井有地下水开采能力9.5万立方米/日。综合计算,地下水总开采能力为15万立方米/日,占综合供水能力的49%。可以说,当时大连市区城市供水一半取自地下水。

至1990年,大连市政有供水水源12处,其中大型水源1处、中型2处,其余为小型。

(一)金州区三十里堡马圈子水源

间断供水。中型水源,1939年投产。开采深度11~18米,含水层厚度15米,含水层为沙砾、卵石,属孔隙水。总井数11眼,运转井7眼,实际开采量1.28万立方米/日。

(二)金州区大魏家水源和大莲泡水源

位于金州区的大魏家、七顶山、大莲泡。间断供水。大中型水源。含水层为石灰岩,地下水为裂隙岩溶水。1970年投产,开采深度20~70米。开采井总数15眼,运转井5眼。批准开采量9.93万立方米/日,市政实际开采量2.11万立方米/日,水位持续下降。 (三)甘井子区革镇堡水源

位于革镇堡镇,1967年投产,中型水源。市政已停采,交农业部门使用。含水层为石灰岩,地下水为裂隙岩溶水。开采深度15~70米。开采井6眼,批准开采量1万立方米/日。市政停采后水位回升。 (四)甘井子三道沟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