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e141c8af1ffc4fff47ac78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目录

前 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课时) 一、语言的定义 二、文化的含义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 四、课堂讨论

第二节 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1 课时) 一、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二、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 三、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第二章 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课时) 一、汉字的历史

二、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三、课堂讨论

第二节 古汉字反映中国原始生活图景(1 课时) 一、远古的畜牧业 二、远古的贸易与货币 三、远古的农业社会 四、其他 五、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第三章 词语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1 课时) 一、词语的本意

二、从词语的本义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三、课堂讨论

第二节 从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1 课时)

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二、以传统伦理为基础的礼仪制度 三、君权至上的官僚制度

四、课堂讨论

第三节 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1课时) 一、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二、课堂讨论

第四节 从词语发展看社会文化(1课时) 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促使词语发展 二、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 三、词语发展的文化意义及其价值 四、课堂讨论

第五节 色彩词的文化引申义(1 课时) 一、色彩词的含义 二、色彩词的文化意义 三、课堂讨论

第六节 数词的文化引申义(1 课时) 一、数词的含义 二、数词的文化意义 三、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第四章 从谚语和成语看中国文化

第一节 从谚语看中华民族文化(1课时) 一、谚语的定义

二、谚语反映的主要内容 三、从谚语看中华民族文化 四、课堂讨论

第二节 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1课时) 一、成语的定义

二、成语反映的主要内容 三、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 四、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第五章 姓名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姓氏的来历 (1 课时) 一、起源 二、课堂讨论

第二节 《百家姓》简介 (1 课时) 一、《百家姓》来源 二、课堂讨论

第三节 人名系统与汉民族文化 (1 课时) 一、汉民族人名的特征 二、人名类别 三、课堂讨论

第四节 人名是民族文化的镜象 (1 课时)

一、人名的民族文化内涵二、课堂讨论 二、本章复习思考题 三、扩展阅读书目

第六章 地名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 (1课时) 一、地名的语言学特征 二、地名与历史文化 三、课堂讨论

第二节 地名与中国社会文化、民族心理 (1课时) 一、地名反映古人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 二、地名反映中华民族对龙神崇拜的心理 三、地名寄托人民求安宁、求福寿的意愿 四、地名反映中华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五、课堂讨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扩展阅读书目

前 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专业选修课。

编写目的: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提纲挈领,理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阐明语言与文化如何相互作用。

课程简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最根本要素之一,文化为语言的发展、丰富和创新提供最有力的支持。本课程是从字词本义、引申义与文化、民俗语言与文化、姓名地名与文化等多层面探讨语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关系,有大量例证分析并注重理论指导。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语言和文化进行深层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中国文化;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适体性、提升交际的成功率,同时也强调语言调查和学以致用。

基本要求:既不单纯研究语言,也不专门探讨文化,而是着眼于两者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解析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18学时,具体如下: 第一章 总论(2 课时)

第二章 汉字与中国文化(2 课时) 第三章 词语与中国文化(6 课时)

第四章 从谚语和成语看中国文化(2 课时) 第五章 姓名与中国文化(4 课时) 第六章 地名与中国文化(2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