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地缘区划和中国之对策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缅甸地缘区划和中国之对策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fb6937240c844768eaee86

洲及其以北的湄公河下游平原是属于高棉人的。它构成了最早的高产农业基地。

以上被争夺的区域大体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一个缅北区域,争夺者其实只有两个,来自该区域东部的云南方向的权力中心(含糊的用这个说法,以涵盖早期的南诏、大理等本地政权、后期的中央帝国),另一个是正南方的缅甸本部(含糊的说法,以涵盖历代缅人王朝、后期的英国人和现代缅甸军政府)政权。而中心地带,从西双版纳、掸邦高原到老挝北部山地则面临四个方面的激烈争夺。

从民族文化、语言角度的侧面我们再来看中南半岛分割的合理性。如下图4是近代以来泰国被两侧地缘挑战者的殖民继任者分别侵蚀的地图(这也是说明泰国是地缘受害者的证据)。中南半岛就语言来说从东至西分为三大块,缅甸本部(缅甸语)+缅北(景颇语)是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语言(汉藏语系的另外一个语族是汉语族,并且该语族只有一个语言,汉语),中部是统称为侗台语系的语言,包括泰、傣、掸以及老挝各语言方言,越南和柬埔寨属于一个争议的语系(争议来自越南语本身,由于汉化太久,越南语很像高棉语语法+汉语词汇的洋泾浜语言)。

由于来自西边英国人的侵蚀,属于泰民族的掸邦划给完全缅甸(当然西部掸邦和缅人王朝联系密切),由于法国人的侵蚀,老挝被划走最终成为独立国家。而中国也在近现代被迫接受了不利于自己的中缅国界。前面的地图声称中国和泰国是地缘受害者,即来源于此。

缅甸,越南(老挝当前的操纵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则是地缘划分的既得利益者。问题是,中国+泰国是目前的强势方,而缅甸+越南是弱势方。这导致了两个直接后果。第一,中国和泰国形成为地缘争夺方面的天然盟国;第二,弱势方占据它们无力维持的被争夺区域,使得该区域处于持续的动荡中。

如前所说,三个区域中,老挝,由于有着缓冲国的外衣,在三个争夺者中间保持了某种可以接受的平衡,它是目前为止最为平稳的区域;掸邦,划给缅甸,金三角区域即在其中,受到中、缅、泰三方的地缘压力毋庸置疑,而缅甸本部政权无力维持;缅北,划给缅甸,(受中方的潜在地缘政治压力),以及民族政治宗教分裂,同样持续动荡(景颇-克钦人信仰和缅人、泰人的佛教不同的基督教)。

以上从半岛地缘大格局解释了为什么中南半岛诸国只有缅甸内部具有剧烈的民族和分裂型冲突。其根本原因总结为:缅甸本部政权无力应对地缘政治压力,接受了它不能承担的地缘斗争遗产。

4,从缅甸历史疆域角度看国力之极限

“国力的极限”,是张文木教授很喜爱的一个术语。他从未对这个短语给出过定义,但是反复的提到。以我粗见,他指的是历史上反复争夺而最终失去的地区。 我们从缅甸的千年历史考察区域之得失,并管窥缅人政权的文化性格。

以下会频繁提及缅人政权这个词,其意义是因为缅甸指今天国际法上定义的疆界的国家,该国家的主体民族缅族人仅占人口的68%,并且从未有过直接统治过缅甸本部之外的缅甸其他民族区域的记录。 缅人政权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王朝: 蒲甘Pagan王朝(1044-1287),对应中国宋代; 东吁Toungoo或东固王朝(1510-1752),对应中国明代中期-清朝中期; 贡榜Konbaung(雍籍牙)王朝(1752-1885),对应中期清朝和晚清前期。

1287-1510年,缅甸本部经历了一个大分离时期,我谨慎地非正式称其为缅甸的南北朝时代,其时,北部是阿瓦王国,南部是勃固王国以及掸邦诸王国。

从蒲甘时代开始比较以上提到的争夺区域的地图划分:

蒲甘王那罗波蒂悉都(Narapatisithu,1173-1210年在位)地图如图5。其中的黄色越深,越代表核心区域。蒲甘进行了持续扩张,但是扩张的极限停止于缅北山区以及掸邦高原中西部,仅对掸邦高原西部也就是萨尔温江以西地区进行渗透。

缅甸南北朝时代(1450年),见下图6,缅北控制了小半,但是掸邦依然在外。

东吁王国1510年形成后,即急速扩张,如图7显示了1572年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