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习单 启迪学生的动态思维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巧用学习单 启迪学生的动态思维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1e26656bd97f192279e993

小学数学论文 学习单,让数学课堂更“给力”

温岭市城东小学 莫玲超

【摘 要】自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在变,“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议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观念如何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学习单,巧用学习单:课前学习单,导航有效课堂;课中学习单:监控有效课堂;课后学习单:延展有限课堂。把学生带入精彩的境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给力”。

【关键词】 学习单 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潮起潮落”,“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已成为共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议为主轴、动为主线”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然而,怎样才能具体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似乎还并不成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学课时少,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却不减;课堂探究时间长,归纳小结巩固却不够;学生参与人多,有效讨论却很少;优秀学生回答很快,后进学生只能跟风;??这些问题的困扰下,一线教师面临教育教学的“两难局面”。

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了问题分析,结合突出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首先是教师角度,教师缺乏对教材一定的研究,缺乏对数学本体性知识的理解,教师缺乏对学生学情分析,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学生角度,学生缺乏自学能力,课堂学习盲目被动,不愿自己思考,不知道如何合作交流,被老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牵着鼻子走,对课后巩固作业缺乏兴趣。为此笔者就如何以“学习单”为载体,巧用学习单,促进有效教学。

一、课前学习单:导航有效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内容的教学时,不仅要读懂教材、弄清知识内容的本质,更要善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学习需要,读懂学习困难和学习差异。所以要从课前入手,精心设计探究性作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1. 依托差异资源,预学情况充分暴露

不同的学生在看书预习之后,认识的程度也会各不相同,这就形成教学中的差异资源。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并将其外化。设计合适的课前学习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份学习单,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预习情况,成为教学的资源,从而组织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一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如下学习单。

分数与除法 学习单

班级: 姓名:

[预习内容] 书本49页,仔细阅读,重点语句可以划一划。 [自主尝试] 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用圆圈或者圆片表示蛋糕或者饼 (1)把6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几个蛋糕?

1

画图: 怎样列式: (2)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

画图(或者实物操作后贴上来): 怎样列式: (3)如果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 画图(或者实物操作后贴上来): 怎样列式: (4)通过自学,你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需要帮助]

课前学习单既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看书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体验和感悟。也是检测学生预习质量的材料,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前学情,更是课堂教学的资源。

2.定位重难点,知识本质水落石出

由于在学习新知前充分地让学生进行了看书和操作,因此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直接评析。比如“分数与除法”学习单中的第一问和第二问。100%的学生都能正确得出答案。至于第三问,预习时出现了多种答案,反映了学生的不同认识水平,这时要利用好这些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化解这节课的重点,更是难点。

整理摘录“如果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出现了下面9种不同的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素材来源于学生,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教师在出示以上答案后问:仔细观察这9种不同的分法,在你的小组里交流讨论他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吗?

生1:我们认为①号和②号分错了,题目说是分3个月饼,不是1个,也不是4个,不能偷吃了,也不能多拿了。

生2:我们认为④号和⑤号的分法是一样的,只不过采用的符号是不一样的。拿饼的顺序不一样。但都是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④号是前面3个人都拿走4份中的3份,最后一个人则是把3个月饼都剩1份都拿走了,其实也就是拿走1个饼中的3份(老师板书:1个饼的4)。而⑤号是第1个人拿走第一个饼的4,第2个人拿走第一饼剩下的那份,再拿走第二个饼中的两份,合起来也是3份,也就是1个饼的3份。第3个人,第4人也是这样拿的。

生3:我们认为③号和⑦号,分是分了,却忘了拿走,不完整。应该标出每个人拿走了多少。 生4: 我们认为⑧号和⑨号其实也差不多,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走每个饼的,也就是3个

??

2

141434143433,也就是。(老师板书:3个是)

生生辨析,抓住“本质”,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管采用哪种分法,不同的表达方式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将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一张饼的4,或者3个4也就是4, 学生自然而然沟通了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聚焦学习力,仿编习题小组共学

《乘法分配律》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学习乘法分配律已经有很好的基础。第一,在学习之前已大量接触了乘法分配律的事实。比如,在二年级学习表内乘法时,学生就会做“8×3+8”、“7×8-8”等习题,实际上是在渗透3个8加1个8是4个8,7个8减去1个8是6个8。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是比较丰富的。

第二,前面几节课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已经具有了将具体的计算事实概括成规律的基础。

因此,可以设计以下学习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试一试:(23+7)×8= 23×8+7×8=

它们是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 )× = × + ×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 + )× = × + × ( + )× = × +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总结吗?有困难请看书。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仿编习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学习:发现加法和乘法之间是有联系的,23个8加7个8就等于30个8。老师把乘法分配律归结为“乘法运算的意义”,确实通俗易懂,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运用。

二、课中学习单:监控有效课堂

学习单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能最大程度帮助学生构建习得、领会的一个高效学习平台。着手课中,教师能有效组织课堂交流、分享活动,设计好学中练习。一张有效的学习单,就应该是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捕捉,是引领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也是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中学情,随时可以修改完善教学进程的好工具。

1.有的放矢——任务驱动学习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中的任务驱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每位学生都有好奇、好探究、好讲理、好分享的天性,合理组织素材,提出关键问题启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设计如下学习单。

路程、时间与速度 学习单(一)

大客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思考:(1)这几种方法有什么联系?

(2)你能用上面的例子说说什么是速度吗?它和路程、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5分钟的独立思考,学生得出了以下两类做法。 (1)时间相同比路程。

3

313① 比1小时的路程。 (大部分学生采用这种方法)

② 比2小时的路程。

③ 比3小时的路程。

④ 比6小时的路程。

(这种方法全班只有4位同学)

(2)路程相同比时间。 (这种方法全班只有2位同学)

通过独立思考分享彼此的想法,交流困惑。通过小组交流,大部分学生表示学到了新的方法。学生根据“谁跑得快?”这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方法精彩纷呈。优秀的学生用了4、5种方法,最少的学生也用了1种方法(也就是比1小时的路程),并通过交流他们学得了第二种甚至更多的方法。利用好课中的学习单,让每个学生有的放矢,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让静态的知识显示了动态的过程。

2、有话可说——发展表达能力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会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看法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而其他人则是跟风,此时老师也往往无力于这种现象,把这少数人的起点看作全班的起点,一讲而过。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慢慢也养成了得过且过,不发表看法甚至一听而过,久而久之就成了班级中的“无声配角”。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一课,根据本课的知识点,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单。

3的倍数特征 学习单

观察百数表中所有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并记录。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产生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观察10以内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些数都是斜的。

生2:我发现9,18,27,…这些数都是9的倍数。(板书:是9的倍数) 生3:我发现9+18=27也是3的倍数。(板书:9+18=27)

生4:18是3的倍数,个位和十位交换位置81也是3的倍数(板书: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