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习单 启迪学生的动态思维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巧用学习单 启迪学生的动态思维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1e26656bd97f192279e993

......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发现,除了刚才你们说的9,18,27,...这一排,其他排也有这些特点吗?

生5:第1排等于3,第2排等于6,第3排等于9,第4排等于12...(补充板书:个位+十位上的数=3,6,9,12,15...)

生6:老师我发现随便两个3的倍数加起来还是3的倍数。比如12+54=66 生7:老师好像所有3的倍数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是3的倍数。 ......

师:通过刚才的分享,现在你能说说3的倍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还是像刚才我们猜测那样个位是3,6,9的数吗?

看着学生顺利解决了问题,我不由想起了刘坚教授的一句话:“与其我们费那么大劲想方设法让学生去理解,不如换个角度,去看孩子是怎么理解的,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理解”。利用好学习单,让学生在参与中分享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据可依,有板可模,让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则在其中起着引导,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主动地“退”出告知的空间,让学生“进”入思维的地盘,生生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化解了难点,并在碰撞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是愉悦的,学生是主动地,学生是积极的,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3、有迹可循——发展归纳意识

数学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个体认知的小溪汇聚成全班意义理解的奔流,也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归纳意识。有些课堂探究时间长,归纳小结巩固却不够。而雷子东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如何在关键之处帮学生提炼归纳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单设计非常简单:请你表示出1/4。学生表示1/4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雷老师始终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作为核心任务,在学生表示的1/4中,老师最佩服的是“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为什么最佩服这种呢?因为“一句话就概括了”。这是关键之处帮助学生提炼理解的神来之笔。

对于学生来说,跨越理解是艰难的,教学不可能在某个独立的环节中全部完成。雷老师在让学生交流了用4个苹果、8个苹果、一句话表示1/4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分数与以前学习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学生自然而然概括出“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雷老师在这节课中设计了层次递进的概括。特别是当学生说出“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n份,表示这样的x份,??”时,这个归纳概括的过程已水到渠成,学生认知的小溪已经汇聚成了意义理解的奔流。

三、课后学习单:延展有限课堂

课堂是有限的,课后自主学习是无限的。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学习,课后学习就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还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还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1、链接课后,感数学之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让自主学习离开课堂也能延续,我们着眼课后,让学习单更加精炼,让学习效果跃然纸上。

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后,设计了这样 的课后学习单。学生采用分割求和、补全求差的方法 得到五六种方法,综合运用了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平行四边形等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对这些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链接未知,感数学之广

我们知道复习课难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更难上,我们要做到立足今天、回顾昨天、展望未来。那我们如何设计能让学生展望未来呢?比如:六年级《平面图形的总复习》一课最后一环节,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单:

如果给你一个圆,你能创造一个角吗? 除了圆心角,你还能创造出其它角吗?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创造出了一些角。此时老师课件出示图1,并向学生介绍:∠2就是到初中会学到叫圆周角。请你大胆猜想一下,∠1∠2这2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有学生猜到∠1的度数可能是∠2的2倍。此时学生心里肯定都有一个疑 问:这两个角的大小是不是存在2倍的关系呢?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 此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了圆周角的知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 圆心角的一半。特别是刚才猜对的同学,那心中的成功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适当的课堂拓展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六年级孩子马上就要进入初中,教师 让学生整理回顾昨天时更应该要展望明天。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 给优等生提供思维拓展的好机会。

总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议为主轴、动为主线”观念的操作化方面要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学习单就是最好的载体,我们要巧用学习单,让它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把学生带入精彩的境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给力”。古人云:知耻近乎勇,我们既已有观念上的转变,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携手在教学研究的路上且行且歌,不断实践,永不停歇,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杨豫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沈毅、崔允漷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游琼英 《问题 探究 分享》 小学数学教师 2014(3):33-34. 7.朱燕青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 2013(4)

图1 2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