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南京殡仪馆搬迁项目研究建议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强烈推荐)南京殡仪馆搬迁项目研究建议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35837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2

关于南京殡仪馆搬迁

项 目 建 议 书

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述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1.1项目名称 南京殡仪地搬迁工程 1.2承办单位概况 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

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是隶属于南京市民政局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市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工作,其下辖6个殡仪馆和十座经营性公墓。南京殡仪馆为其内设的一家殡仪服务机构,该馆始建于1937年,其前身为清凉山火葬场,1980年搬迁重建,现位于市南郊安德门大街10号,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9240平方米,主要承担主城区死亡人口的火化和殡仪服务工作,年火化量1.2万具左右。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殡葬事业单位。馆内目前有可容纳250人左右的大告别厅1个,容纳80人左右的中厅3个,容纳30人左右的小厅9个,是集殡仪、火化、服务于一体的殡仪服务单位,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1.3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依据

①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连续10多年提出搬迁提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

③建设部、民政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的通知 ④市政府批示的关于南京殡仪馆异地搬迁的请示 ⑤国家发改委、建设部02《建筑设计取费》修订本 二.项目概况 2.1拟建地点

南京市雨花区铁心桥镇马家店村西天寺墓园旁山林地 2.2建设年限

3至4年 2.3建设背景

2.3.1南京殡仪馆的工作现状

①1980年南京殡仪馆搬迁重建后,现位于南京西南的雨花台区,紧靠南郊风景区、小行地铁总站、南郊森林公园,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在南京各区县中,雨花台区以自然之美、人文之秀、区位之优、交通之便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是南京都市发展的地理中心,是南京主城东进南延的重要发展区域,是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发展资源的重要“磁场”;交通便利,拥有地铁总站和即将建成的南京铁路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一五计划的实施,雨花软件园也孕育而生,中兴通讯、熊猫天创、宏图三胞等大型IT企业均分布其中。

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在安德门附近先后建造了德安花园、时光澔韵、隆福山庄、君悦城市花园、先锋青年公寓等一大批居民小区,居住人口成倍增加,因而南京殡仪馆的搬迁问题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省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对此问题一致非常关心,连续多年出建议提案,市民政局曾于1999年3月13日会同雨花台区政府向市政府呈交《关于搬迁南京殡仪馆的报告》,提出了搬迁的方案。经过市政府、市计委、规划、民政等有关部门的分析论证,决定在搬迁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对殡仪馆的火化设备进行就地改造。近几年来,南京殡仪馆先后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对建筑设施、关键设备及馆区环境进行了必要的更新改造,目前总体水平已达国家一级殡仪馆的标准,特别是火化设备,采用了美国国际论证委员会推荐品牌,具有良好的消烟除尘性能,经南京市环保部门检测,符合国家限定的排放标准。2005年6月,本馆在全国殡仪馆中首次一次性通过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三项国际标准认证。殡仪馆又追加投资900万元,对大

门、业务大厅及周围环境等作进一步改造,力争使其成为花园式殡仪馆,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和谐协调。

②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建设,殡仪馆内部设施完备,以接运遗体为主的各类高中档业务轿车11辆,高档火化炉8台,其中高档绿色环保拣灰炉1台。全馆实行计算机网络信息传递和控制系统管理,遗体告别、火化环节上在全国率先设置了电脑条形码识别装置,有效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2.3.2南京殡仪馆工作以及地理位置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以来,已经两次改造南京殡仪馆,既为开展优质服务创造了良好基础,也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但与现阶段雨花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对现有殡仪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如下:

①阻碍了南京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新时期南京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由于南京殡仪馆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影响了雨花台区的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南京各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平衡。

②影响了雨花台区经济的发展。南京殡仪馆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此地理位置有利于周边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住宅的建设,在城市规划中,该殡仪馆及其周边规划为商业和居民住宅区,现在有大面积土地因该殡仪馆的原因不能开发利用,另外已经建成的住宅楼销售不动。同时本馆附近陆续建立起了雨花软件园等经济发展区,出现了中兴通讯、熊猫天创、宏图三胞等大型IT企业。使殡仪馆的位置与周边的环境愈加不相适宜,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③现状不能满足市民治丧的需求。南京殡仪馆现占地面积仅为66亩,建筑面积9240平方米,修建时主要依据当时的人口情况、环境情况和丧葬服务需求情况,每天火化量仅为10多具,随着主城区人口的增长和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死亡人口也不断增加,每天火化量达到30余具。现有的面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