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企业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37019e51e79b896802264d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现有的法律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体现公司的财务价值,便于公司获取权益融资利益与债务融资利益,增强公司增长的资金支持,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应收票据随之产生。具体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当前票据融资业务快速增长。企业使用票据,购方不必支付现款就可得到货物,其支付的承兑手续费较低,而且与直接申请贷款相比,其融资条件和成本更低,融资期限掌握更灵活。一般来说,应收票据视为企业流动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现金流入增多,资产流动性提高,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增强,这在需要定期公开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报表中反映的尤为明显。对销货企业来说,大部分市场属于买方,供过于求,为销售更多的商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销货方接受买方的票据,形成企业的应收票据。根据《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执行报告”)指出, 2011年票据承兑业务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下半年增幅趋缓。本年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 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8%;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6.7 万亿元, 同比增长18.7%。 承兑余额从年初的 5.6万亿元快速增长至8月末的历史最高值 7.0万亿元,之后同比增幅趋缓,年末承兑余额比年初增加超过 1万亿元,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在票据融资方面,《执行报告》指出票据市场利率总体处于高位运行。2011年,金融机构累计贴现 25.0万亿元,同比下降3.8%;期末贴现余额为 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金融机构加强对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控制,年初票据融资余额小幅下降,第二季度逐步回升,下半年余额稳定在 1.5万亿元左右。年末票据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 2.8%,比年初下降 0.3 个百分点。票据市场利率在10月份达到最高点后有所回调。由此可见,票据在企业往来结算中日益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我国的相关管理制度正在走向完善,《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对商业汇票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不断地对有关应收票据的各项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和修订。

1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深化与创新。各个业务公司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推销产品、占领份额,企业间赊销等交易方式日趋活跃,单一依赖于银行信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往来的需要,企业之间的结算关系正在逐步向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具有较强支付能力和融资能力的票据越来越成为企业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结算工具。但由于企业对不法商人的防范认识不足,在保证安全承兑收款等方面考虑较少。加之,许多业务人员对有关票据流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我国企业间票据支付还存在诸多问题。《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票据的法规对商业汇票做出了相关规定,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空白与不足,甚至出现相互背离的现象。加上票据本身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并且涉及到贴现、转贴现、再贴现、背书转让以及到期承兑等众多环节,稍不注意,极有可能产生风险。应收票据的风险防范与管理问题日益重要,因此,有必要从应收票据出发,全面系统分析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风险的措施与对策。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票据产生于 17 世纪初期,是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票据在经济活动中频繁应用。在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中,融资性票据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票据交易风险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H.Kent Baker,James M.Meyer(1979) 认为贴现率对于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具有显著影响。他们结合金融基础理论,运用VAR方法研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利率风险,分析了贴现率和短期利率的关系。Mark Gertler 和 Cara S.Lown(2000)从融资理论出发,比较了企业内外源融资的成本和收益。

在国内,由于品种单一、规模较小,以及违规操作等,我国至今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扩大,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学者们也开始纷纷致力于票据的研究和探索。我国著名票据专家秦池江从经济循环、企业的流动性需求、票据融资的担保、真实票据理论的局限性、票据融资的信用基础和票据市场的经济地位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发展票据融资、建立健全票据市场的经

2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济功能和运行机制1。严文兵等人认为通过放开融资性票据,有助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2。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票据的研究不是很多,而有关应收票据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拟从应收票据出发,研究应收票据种类,分析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和应对措施。应收票据是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票据。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遵循的是先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原则,对应收票据的风险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应收票据风险防范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从法规政策、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接着,全面深入剖析了我国应收票据的风险种类;最后,针对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种类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1 应收票据风险产生原因

风险来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和债务、债权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应收票据本身的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的不确定,必然导致应收票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3。在我国,影响应收票据兑现的因素很多,引起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法律政策方面

我国票据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已经制约了商业汇票的正常发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会计准则》等法规虽对商业汇票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对于某些重要的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对企业的承兑保证金来源、比例、保证金存款的性质以及对相关违规问题的处罚等。加之作为其实施细则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尚未出台, 企业在应收票据管理和结算

12

秦池江,2002:《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金融研究》,第01期。 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论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及其监管制度安排》,《经济评论》,第05期。 3

房卫红,2009:《企业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现代商业》, 第09期。

3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中常常无所适从。由于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空白,使业务人员操作不规范。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中涉及商业汇票的法律法规也相对较少。法规本身的疏漏加大了现实票据业务操作的难度, 为事后监管留下了难题。也因此引起了有关应收票据的许多纠纷。另外,宏观金融监管政策体系不健全。经济政策支持的行业总能吸引大量资金流入,由此产生票据的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此外,关于涉外票据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票据法》属于国内法,当我国的《票据法》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发生冲突时,根据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我们需要先遵循国际法。我国企业在管理涉外票据时,需要了解和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公约等,利用国际法和国内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2 经济市场方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利用票据进行融资和投资业务越来越普遍。相对于其他支付方式,票据更具有灵活性和便利性。而且与直接申请贷款相比,票据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申请商业汇票贴现的融资条件和成本更低,因此,票据在企业往来中被广泛应用,使得应收票据在大多数企业中存在,而由于企业投资融资带来的应收票据不能兑现的风险不可避免。部分企业盲目发展,利用票据贴现业务获得融资,但是由于宏观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不稳定性,使得企业投入的项目资金链断裂,损失惨重。此外,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由于参与国际结算所面临的汇兑损益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1.3 企业应收票据核算方面

有的企业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不设置应收票据账户,在票据取得或背书转让时,手续不完备,无法清楚票据的来龙去脉,使得应收票据的核算缺乏详细资料,造成票据核算混乱。或者,企业虽然设置了应收票据账户,但是但不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使应收票据的种类、签收日期、票面金额、承兑人、利率含糊不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取得的应收票据不入账,或推迟入账,私自出借、挪用给企业管理者或其他企业用作非法抵押。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应收票据的承兑(付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