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389514482fb4daa58d4b9c

四种类型: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NPS) 2.5 化学元素迁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布:氧硅铝铁钙钾钠镁——97% 迁移方式:水迁移、大气迁移、生物迁移

地表元素迁移的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地球化学环境、地表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为影响

地表化学元素的地域分异: 地表化学元素的集散

土壤微量元素的地域分异: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土壤中Cu、Ni、Co、V、F、Cd、Mn等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上呈纬向变化趋势;北部的草原荒漠土壤中Cu、Zn、Cr、Ni、V等元素的背景含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增的经向变化趋势明显,符合元素迁移类型由淋溶到累积的变化规律。中国地表元素迁移的地域分异规律与中国南热北寒、东湿西干的地理特征是一致的,与影响元素迁移的生物、气候特征的变化是吻合的。

地表化学元素集散的实践意义: (1)土地利用 (2)食物安全 (3)公共健康 (4)矿产勘查 (5)环境修复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 垂直结构 (1)分层结构

根源: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特征的分层结构 (2)渗透结构

表现:相互重叠、相互渗透 2. 地域结构

按照方向:水平分异、垂直分异

按照来源:地带性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镶嵌组合

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1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structure)的概念: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或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布格局及各等级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地表景观格局 概念:指在空中从垂直方向或倾斜方向上能够观察到的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事物,它是自然地理系统异质性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也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直观的反映。 应用:制图

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 概念: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以

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关系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 分类:棋盘式结构 平行式结构 交错式结构 镶嵌式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结构 概念:信息反馈结构是自然地理系统各种反馈环的组成的网络。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自然地理系统整体随时间的变化而体现出的变化规律性。

第四章 空间地理规律[U3]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基本因素:

地带性因素:太阳能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由规律的分异。 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分布等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派生的分异因素(基本因素的叠加而成,如温带干湿变化) 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气候)

地域分异尺度:大尺度(全球性、全大陆/全海洋),区域性,中尺度(如地形地势),小尺度(如坡向)

4.1.1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1)海陆分异——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 大陆呈相对应的三对,大洋与大陆呈相间和对跖分布

海陆分布的全球规模还表现在: ① 海洋面积比大陆大得多;

② 陆地大部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的39%),是造成南北半球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

③ 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的海洋也将比陆地所占面积大(52.7%)。

(2)热力分带性——太阳辐射【地带性分异】

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的热力分带性不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都有明显的表现,它决定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在地表呈带状分布。 4.1.2 大陆和海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1.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按纬向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

(2)经度省性又称“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从海岸到大陆内部:森林→草原→荒漠。

重要原因:海洋和大陆的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海陆环流典型表现:沿海区域降水量较为丰富,大陆内部则干燥少雨。海陆地带性在极地和高纬区域的表现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经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共同作用的产物。(纬度;干湿;斜向)

2.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1)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七个自然带)不如陆地清晰 范围:大洋表面200m深(水平、垂直环流;绿色植物和动物集中)

表现:气候地带性即太阳辐射、温度、风向、降水等)引起的大洋的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差异,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标志:大洋生物群(浮游生物)

(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

表现:底部中央-大洋盆地,南北延伸的大洋中脊和岩浆益处带,两旁为大洋盆地;海面-海底,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和深海沟等海底地貌类型。 原因:深度、距岸远近、 4.1.3 区域性分异规律

1.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纯粹非地带性的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即相应于一定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更加直观。

如:大山系、大平原或大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2. 省性分异: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e.g.温带的东岸-大陆内部-西岸)【强调非地带性】

3. 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在温带最为明显。e.g.大陆东岸由南到北)【强调地带性】 4.1.4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1. 由高原、山地和平原内部地貌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2.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地方性风)

3. 垂直带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 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根本前提: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原因:山地气候条件(水热及其对比关系)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垂直带谱 :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又称垂直结构

垂直带的数量与纬度的关系:不同的纬度地带,垂直带的数量不同。在低纬度垂直带的数量多,而向高纬度逐渐减少;不同纬度地带内,同一类型垂直带出现的高度不同。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雪线(衡量垂直带谱完整程度。气温,降水综合作用)、林线(气温、降水、强风综合作用)

与纬度地带性的关系:相似点为水热对比关系。不同点为太阳辐射角vs与大地热源的距离; 变化速率不同。关系:垂直带受纬度地带与经度省性的影响 4. 隐域性:反映非地带性特征为主的地域——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势相对高度的差异

4.1.5 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