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389514482fb4daa58d4b9c

1. 8.

8.1.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概念和框架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是分析生态系统提供的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产及服务能力。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生态分析和经济分析,也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当前状态及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8.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两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可归为4个层次: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 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分类:

直接利用价值: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可用市场价格评估。e.g. 景观娱乐。

间接利用价值: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g. 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

选择价值: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e.g. 为将来能利用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净化大气以及游憩娱乐等功能的支付意愿。

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与人是否存在无关。

生态系统功能价值评估: 条件价值法 费用支付法 市场价值法

8.3. 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广义)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中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恢复能力,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在干扰作用下的表现,是自然属性和人类活动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往往是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利用的方向发展。

生态系统健康: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评价指标:

活力:指能量或活动性。

恢复力:指系统在外界压力消失的情况下逐步恢复的能力。 组织:指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生态风险评价:

概念: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内容:

风险源分析:对区域中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干扰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

暴露评价:风险源在区域中的分布、流动及其与风险受体之间的接触暴露关系。 危害分析:确定风险源对生态系统及其风险受体的损害程度。

受体分析:指生态系统中可能受到来自风险源的不利作用的组成部分,可能是生物体,也可能是非生物体。 8.4. 生态足迹与生态包袱

生态足迹:生产一定量的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是人口数量和人均物资消耗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和生态产出能力的函数。

生态包袱: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在物质流账户中又被称为隐藏流。一件产品的生态包袱等于其物质投入总质量与产品自身质量之差。 8.5. 生态系统管理及影响评价

生态系统管理: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U9] 1. 9.

9.1. 景观的概念

地理学概念中的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单元地域单位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景观动态。

生态学概念中景观:———————————————————— 9.2. 景观生态学

研究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景观结构:景观空间组织形式或景观空间格局。 斑块(与周围基质有明显差别的非线性景观元素) 廊道(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的结构) 基质(景观中分布最广泛并具有高度连续性的部分)

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的相互作用,可自然发生,也可人工导致。

输入功能(汇)、输出功能(源)、抵制功能、保存功能 景观动态: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9.3.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 尺度:

粒度: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幅度:研究区域的总面积或持续的时间。

格局:斑块和其他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过程:强调时间或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动态特征。

空间异质性和斑块性:均强调不均匀性。利用一系列指数(景观破碎度、多样性、优势度、类型连通度)来刻画。

边缘效应:斑块边缘由于受到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常常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第一性生产力。边缘效应与斑块的结构、形状有关。 种-面积关系:斑块面积的大小、形状以及数目,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学过程都会有影响。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将生境斑块面积和隔离程度与物种多样性联系在一起。

景观生态学应用:从诞生起就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恢复等密切联系,目前在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尤其突出。

方向性:

岩石圈的方向性: 地壳(地槽-地台-地洼) 地貌(幼年-青年-壮年-老年)

风化壳和土壤(物理-化学;富钙-富硅铝-富铁铝) 大气圈的方向性:原始大气(缺O)-CO2大气-现代大气 水圈的方向性:水体总量++; pH++; 盐度++ 生物圈的方向性:

生命起源(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生物进化(原核-原生-真菌、动物(单细胞-无脊椎-鱼-两栖-爬行-哺乳)、植物(藻类-蕨类-裸子-被子)) 3.2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 周期性节律【稳定】 昼夜、季节、月 (年月日)

旋回性节律(地理现象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长度不定或是不等)【剧变】 地质旋回、气候旋回(世纪内、超世纪、冰期-间冰期)

阶段性节律(生物类群在周期性或旋回性变化的背景下,以一定阶段为周期表现出的突变型的重复)

生物生长节律(logistic曲线)【稳定】

生物进化节律(物种数量阶段性的突变、跃升)【剧变】 3.3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

稳定性: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认为干扰的场合下,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态。 干扰:环境条件的改变+内部某系要素数量/质量的变化

正反馈(+):当反馈环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各环节的连锁反应,这种变化趋势得到加强,使其脱离初始状态。

负反馈(-):当反馈环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各环节的连锁反应,这种变化趋势得到减弱,使其恢复初始状态。

·正反馈的自我增强作用和负反馈的自我调节作用是同时作用于系统中的,负反馈强时,系统趋于稳定;正反馈强时,系统脱离原始状态。当变动超过一定的阈值时,自我调节会失去作用。

稳定只是代表整个演化过程的一个阶段,整个地球表层是不断发展的不可逆的。 3.4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古代自然地理环境变化:

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海陆变迁(地表起伏、地面物质迁移) 气候变化

生物界发展(植物-动物;海生-陆生) 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

第四纪构造(古地中海;海拔;气候;沉积)

第四纪气候(冰期-间冰期;气候带、土壤、侵蚀堆积;?)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地球表层系统进化史中的重大飞跃(人类生态系统;火——能量;地表面貌)

3.5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不规则的螺旋状发展过程—— 简单-复杂,低级-高级; 不断地重复着相似的事件和过程 1)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

能量物质以同心圆形式分异;太阳能的流通转化复杂化;负熵流增加,自由能增加

2)依次出现了三大耗散结构类型

自然地理系统(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以人为中心进行物质和能量流转:改造、利用等)

3)物质能量依次在三大耗散结构中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