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城市地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43154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6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生产和发函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巴朗斯基曾经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

这是从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位置是城市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P43-44)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的城市原则上都要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运河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 城市与铁路的关系也有不同类型。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3)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单一的职能职能形成采矿基地、集镇和渡口等小聚落,唯有身兼两种或两种以上职能的才有条件形成较高级的聚落。大城市之所以能形成,乃是身兼三种职能,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果。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P46)

二、运转功能、区际贸易与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所谓运转功能(break-in-transport),美国拉格(D.S.Rugg)教授认为可以分成三类: (1)实体运转(physical break)。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commercial break)。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3)政治性转运(political break)。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是需要付关税。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社会爆发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可以理解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新阶段,或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生产领域,一方面,大公司进行的是1大规模生产和中心化管理,其运作本身就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流。另一方面,知识逐渐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因而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 在消费领域,

在通信和交通领域,

在国家干预方面,在劳动就业结构方面,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1)集中区位 (2)分散区位

三、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

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网络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施。 2、世界城市体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活跃。

其次,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最后,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镇体系。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赛达(A.Serda)首先使用了urbannization一词。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一词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dmann)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他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nization)。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在一些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在我国, 乡村城市化(rural urbanization)。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补充:第三前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P63-66)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要素流动方向)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空间连接于否) 3、景观型城市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合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第一,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城镇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第二、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1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他性质,如非农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扩散过程。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发展的总体规模。

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 第四节 城市化进域推进和郊区化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这1两种效益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是生产向城市集中一获得成本的节约。然而,企业向城市聚集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的不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是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进域推进。若在城市化的进域推进过程中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为郊区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P76-77)

霍尔模型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口流向问题;二是人口增加减少的速度问题。

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城市发展一向心聚集为主;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低于郊区,是离心扩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而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 三、再城市化

按肯尼迪的定义,gentrification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必须有低收入的居民从他们的街区中被置换出来,而这种置换往往是非自愿的置换,也就是通过迅速升高的地租或是增加物业税,让那些宁愿留在原居住地的居民无力负担生活开支而被迫离开;第二,不仅街区的住宅质量的到提升,而且其人群的社会经特征也发生了改变;第三,街区文化特征的改变,因为新来者会按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生活方式、消费品味来改变这个街区原有的社会文化特征。 四、郊区化

(1)制造业郊区化:制造业是最早出现郊区化的部门。

(2)人口郊区化:人口郊区化同样和汽车的广泛使用有关,而制造业、零售业、办公业等各个行业中企业的郊迁进一步促使人口郊区化。

(3)零售业郊区化:零售业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行业,当人口向郊区迁移,势必会带动相关零售业向郊区的迁移。

(4)办工业郊区化:传统上,城市中心的CBD是办工业集聚中心,这里是大公司和金融机构的集中地。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城市产生及遭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工业化时期和当代城市化(1950年以来)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称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年) 二、起伏波动时期(1958-1965年) 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 四、过度时期(1977-1981年)

五、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 六、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起至今)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四、郊区化进程已近显现

五、三大城市群(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城市全部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