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0619498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9

法,每2~3周放血500ml,疗程为2~10月,血红蛋白在110g/L以下,网织红细胞计数至0.02~0.05为止。一般放血4~6次后可持续缓解达12月或几年。

皮肤淀粉样变病(amyloidosis)

淀粉样变性由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着于组织中所引起,可分为:①皮肤淀粉样变性,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着于正常皮肤内,称为原发性皮肤样变性,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着于病变皮肤内,称为继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②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主要累及间叶组织,常有皮肤损害;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主要累及全身实质性器官,特别

是肝、脾、肾等,无皮肤损害,常继发于慢性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

可分为六型,淀粉样变苔藓、斑状淀粉样变、结节或肿胀型皮肤淀粉样变病、结节萎缩型皮肤淀粉样变病、皮肤异色病样型皮肤淀粉样变病、肛门、骶骨部皮肤淀粉样变病。 【诊断】

(一)淀粉样变苔藓

1.损害多数为褐红或褐黄色平顶或圆锥形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质坚硬,丘疹数目多,孤立散在或成片,有时可排列成念珠状。

2.常见于小腿伸侧,对称分布,也可见于臂外侧、背部和大腿。 3.多见于中年,两性均受累。 4.自觉剧痒。

5.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着,表皮灶性基底液化变性,棘层肥厚,颗粒层增厚,角化过度和角质栓。淀粉样物质耐淀粉酶阳性。

6.神经性皮炎、粘液水肿性苔藓。 (二)斑状淀粉样变

1.皮疹为褐色或紫褐色色素沉着,由点状色素斑聚合而成,呈网状或波纹型 2.主要位于背部肩胛间区,也可累及躯干及四肢。 3.好发于中年以上妇女。 4.瘙痒不明显。

9 / 26

(三)皮肤异色病样型

1.损害常初发于四肢、腰背部,迅即泛发全身。

2.皮损表现为网状色素异常,毛细血管扩张和轻度萎缩,饮酒或情绪激动时面部明

显潮红。可以有水疱或血疱,沿抓痕呈线形排列,伴轻度瘙痒。

3.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有两类,一类为出生后到青春期发病,另一类为成

年发病。 【治疗】

1.局部外用皮质激素药膏加封包。也可用氢化可的松二甲基亚砜搽剂等。 2.部分大的丘疹也可用液氮冷冻。 3.口服维甲酸部分患者有明显疗效。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

【诊断】

1.皮损约见于25% 患者,好发于眼睑和眼眶周围,表现为淤点、淤斑、红斑、色素增加或减退斑、丘疹,结节,偶或斑块,也见于头皮、外阴及肛周。

2.两性均可受累。常在40岁以后发病。

3.约半数患者心脏受累,心脏可扩大,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 4.患者常伴有巨舌。

5.约20% 患者伴发多发性骨髓瘤。肝、脾、淋巴结往往肿大。可有胃肠道紊乱或肾病综合征。

6.组织病理示淀粉样物质大量沉积于整个真皮、皮下组织以及全身小血管(中膜和外膜)、肌肉(骨骼肌、舌肌和心肌、胃肠道与泌尿道平滑肌和肾小球等。

7.骨髓中浆细胞增生,血浆γ球蛋白升高,尿含Bence-Jones蛋白。 【鉴别诊断】

1.神经性皮炎:皮损为苔藓样变,多见于颈部、肘伸侧、背部和小腿伸侧,瘙痒剧烈,病程慢性。

2.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与糖尿病有关,好发生于小腿伸侧,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坚硬斑块,边界清楚,边缘常呈棕红或紫色,中央萎缩,呈淡黄色,表面光滑,毛细血管扩张,有皮损破溃。

10 / 26

【治疗】

尚无满意疗法,可试用青霉胺、皮质激素、苯丙酸氮芥及环磷酰胺等。

硬肿病(sceleredema)

本病为一种突然发生以皮下组织出现僵硬为特点的疾病,病因不明。共分为两型,一型为不伴有糖尿病者,另一型为伴有糖尿病者,多发生于急性感染后,特别是链球菌感染。 【诊断】

1.表现为实质性非凹陷性肿胀、发硬,带棕黄色,表面光滑,具蜡样光泽,可影响面容、吞咽以及颈和肩、背部活动。

2.皮肤损害常初发于颈后及肩部,迅即累及面部、胸、背和上臂等处,但常不侵犯手、足部位。

3.较多见于成年妇女,也见于儿童,偶有家族史。起病前经常有感染史。

4.发生于感染后者半数患者病程具有自限性,大多在数月至几年内完全消退,皮肤恢复正常,而其他类型者病程迁延。

5.组织病理示真皮明显增厚,胶原束肿胀、粗大,束间有粘液样物质沉积。 【鉴别诊断】

系统性硬皮病:起病缓慢,多有肢端动脉痉挛症,硬化区常伴萎缩、色素改变及毛细血管扩张,可累及食管和心、肺、肾等内脏。 【治疗】

1.除去感染性病灶。

2.物理疗法、热浴及按摩等,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皮质类固醇。 3.对症治疗 。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necrobiosis lipoidica)

本病发病有两种,一种与糖尿病有关,另一种发病与糖尿病无关。 【诊断】

11 / 26

1.皮肤损害早期为境界清楚、隆起的红色丘疹,以后缓慢扩大或融合,成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坚硬斑块,边界清楚,边缘常呈棕红或紫色,中央萎缩,呈淡黄色,表面光滑,常见毛细血管扩张。约1/3损害可出现皮损破溃。

2.皮损好发生于小腿伸侧,也见于股、踝、小腿屈侧、足及跟部.偶或发生于上肢、躯干和头皮。

3.女性多见,常伴发糖尿病,病程慢性。

4.组织病理示真皮特别是中、下部及皮下组织内栅状肉芽肿,坏死灶内可见脂质沉积。 【鉴别诊断】

1.皮肤淀粉样变苔藓: 主要见于小腿伸侧,对称分布,损害多数为褐红或褐黄色平顶或圆锥形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质坚硬,丘疹数目多,孤立散在或成片,有时可排列成念珠状。

2.神经性皮炎:皮损为苔藓样变,多见于颈部、肘伸侧、背部和小腿伸侧,瘙痒剧烈,病程慢性。 【治疗】

1.发现和控制糖尿病。 2.局部外用皮质激素制剂。 3.若溃疡面较大,可考虑切除。

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

为锌缺乏引起,与先天或后天性因素有关,包括肠道吸收功能紊乱、胰腺分泌不足、母乳缺乏以及其他未知因子等。 【诊断】

1.发病年龄最早于生后3周,最迟10岁,平均发病年龄在时候生后9个月。女性多见。

2.皮疹好发于口、鼻、眼和肛门等部位,也可波及头皮、耳周、甲周和臀部等处。 3.皮疹常对称分布,早期损害为水疱、脓疱,逐渐发展为大疱、糜烂、结痂和鳞屑。长久损害后四肢末端的皮疹呈银屑病样表现,部分患者的损害似烟酸缺乏病。

12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