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考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医基础考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057fc8cf84b9d528ea7aa4

20、下列哪项不是七情的致病特点 ( B ) A、影响脏腑气机 B、耗气伤津 C、直接伤及内脏 D、情志波动影响病情 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 D ) A.痛无定处 B.冷痛剧烈 C.红肿热痛 D.重着疼痛

22、具有“易于蒙蔽心神”特点的外感邪气是 ( A ) A.痰饮 B.瘀血 C.结石 D.湿邪

23、内燥常见的脏腑是 ( D ) A、心肝肾 B、肺胃肾 C、肝胃大肠 D、肺胃大肠

2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的是 ( D ) A.神乱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25、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是 ( A ) A.主色 B.客色 C.善色 D.恶色

26、以下哪项不是白色主病 ( D ) A.寒证 B.虚证 C.失血 D.水饮

27、可以判断病证虚实的舌形是 ( A ) A.老嫩 B.点刺 C.肥瘦 D.裂纹

28、咳声如犬吠的是 ( B ) A.顿咳 B.白喉 C.痰饮 D.燥咳

2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 D )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30、“真寒假热证”宜采用 ( A )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塞因塞用 D.通因通用

二、多项选择题

1、阴阳关系中含有量变、质变内容的是 ( DE ) A.阴阳对立 B.阴阳制约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2、奇恒之腑包括 ( ACDE ) A.脑 B.筋 C.脉 D.骨 E.髓

3、循行于上肢外侧的经脉有 ( ABD ) A.大肠经 B.小肠经 C.膀胱经 D.三焦经 E.胆经

4、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BCDE ) A. 轻扬 B. 炎上 C. 生风 D. 动血 E. 扰神

5、以下属于痢疾里急后重表现的是 ( ABCE ) A.腹痛窘迫 B.时时欲泻 C.肛门重坠 D.便溏如水 E.便出不爽 三、填空题

1、阴阳的原始含义是指( 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 2、五行起源于古代的(五材 )观念。 3、《灵枢·海论》指出:( 脑 )为髓海。

- 5 -

4、同名的两条手足阳经,都在(头面 )交接。

5、疫气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一种疫气只能导致一种疾病,称为(一气致一病 )。 6、培土生金法适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 )。 7、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 )或( ) 8、望面色之常色的特征是( 明亮润泽 )、(隐然含蓄 )。

9、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 癃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 闭 )。 10、 数脉主病为( 里热证 )、( 表热证 )。 四、名词解释

1、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称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精血同源。 3、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内容、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的理论。

4、血: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6、疫气: 五、问答题 1、何谓五行学说?

答: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有原始质朴的系统论思想。 2、肝主疏泄有哪些生理作用?

答:肝主疏泄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有: (1)调节精神情志 (2)促进消化吸收 (3)维持气血运行 (4)调节水液代谢 (5)调节性与生殖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如何?

答:(1)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交手三阳经; (2)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 (3)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交足三阴经; (4)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复交手三阴经。 4、何谓寒从中生?内寒与外寒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1)寒从中生,即是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2)内寒主要是体内阳虚阴盛而寒,以虚为主,属虚寒;外寒主要是外感寒邪为病,虽然也有寒邪伤阳的病理变化,但以寒为主,属实寒。二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伤及机体阳气,从而导致阳虚;而机体阳气亏虚又易感寒邪而致病。

- 6 -

中医基础理论 C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 A )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近代

2、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是 ( C )

A、 刘完素 B、 张元素 C、 李杲 D、 朱震亨

3、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肾为 (D )

A、阴中之至阴 B、 阳中之阴 C、 阴中之阳 D、 阴中之阴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5、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A、内与外 B、 明与暗 C、上与下 D、水与火

6、按五行生克规律,心的所胜是 A、 心 B、 肺 C、 肾 D、脾

7、称“罢极之本”的脏腑是 A.心 B.脾 C.肝 D.肾

8、“朝百脉”是以下哪一个脏的生理功能? A、 肝 B、 心 C、 肺 D、脾

9、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 A.心肝肾 B.心脾肾 C.脾肝肾 D.脾肺肾

10、脾在液为 A、汗 B、唾 C、涎 D、泪

11、称为生气之根的是 A.心 B.肾 C.脾 D.肺

12、下列何项符合胃的生理特性 A、 喜燥 B、 喜升 C、 喜润 D、 喜运

13、沿三焦下行于脐下以资先天元气的是 A、 中气 B、 宗气 C、 营气 D、 卫气

14、脾的生理特性是 A.喜条达 B.喜清肃 C.喜燥恶湿 D.喜润恶燥

15、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疠气 D. 寒邪

16、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凉润 B.中介 C.推动 D.防御

17、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A、痛无定处 B、冷痛剧烈 C、红肿热痛 D、重着疼痛

18、七情内伤易影响脏腑气机,其中喜则 A、气陷 B、气下 C、气消 D、气缓

19、其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多兼“湿邪”的致病邪气是 A、风邪 B、暑邪 C、热邪 D、寒邪

- 7 -

( C )

( D )

(B )

( C)

( C )

( D)

( C ) ( B )

C )

B )

C )

( B )

( C)

( D)

( D )

B )

((((20、一般认为以下哪项不会导致出血 (D )

A、 血瘀 B、肝不藏血 C、 气虚 D、 血寒

21、临床上治疗血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 C )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 气能摄血 D、血为气母

22、元气流行全身是通过什么完成的 ( D ) A、脾 B、肺 C、肾 D、三焦

23、“气逆”常见哪组脏腑 ( A ) A、肺胃肝 B、肺胃肾 C、肺脾肾 D、肝胃肾

24、“易伤肺”而出现干咳少痰是下列哪一种外感邪气的致病特点 ( C ) A、寒邪 B、风邪 C、燥邪 D、暑邪

25、“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饮致病的何项特点 ( D )

A、阻滞气血运行 B、阻滞脏腑功能 C、易于蒙蔽神明 D、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26、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 A )

A、正气不足 B、邪气 C、七情内伤 D、饮食不节

27、下列属于“用热远热”治法的是 (D )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热药 D、夏季慎用热药

28、“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 D )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29、根据不同的气候时令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 ( C )

A、因地治宜 B、因人治宜 C、因时治宜 D、三因治宜

30、“大实有羸状”是指 ( D )

A.阳盛阴虚 B.阴盛阳虚 C. 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 (ABD )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 2、肝藏血功能主要生理意义 ( ABCDE)

A、涵养肝气 B、调节血量 C、防止出血 D、濡养肝及筋目 E、为经血之源 3、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点是 (ABD )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藏而不泻 C、泻而不藏 D、满而不实 E、实而不满 4、下列脏腑生理功能中,具有推动血行作用的是 (ABD )

A、心主血脉 B. 肝主疏泄 C. 肾主气化 D. 肺朝百脉 E. 脾主统血 5、气机失调的表现有 ( ABCDE )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E.气脱

6、下列哪些属于中医学“病”的范畴 ( ACD )

A. 消渴 B. 肝阳上亢 C. 感冒 D. 中风 E. 心脉痹阻

7、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CDE )

A、为百病之长 B、易耗气伤津C、湿性黏滞 D、湿性重浊 E、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8、瘀血病证临床的共同表现有 (ACDE )

A、刺痛 B、胀痛 C、出血 D、肿块 E、紫绀

- 8 -

9、下列何项属塞因塞用 ( AE )

A、血虚经闭 B、食积泄泻 C、五更泄泻 D、湿热淋证 E、脾虚腹胀 10、血液的化生之源包括 ( ACD ) A. 营气 B. 卫气 C. 津液 D. 肾精 E. 神 三、填空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整体观念 )和( 辨证论治 )。 2、根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是(虚则补其母 )和( 实则泻其子 )。 3、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传化糟粕 )、( 主津 )。

4、血的运行失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有( 出血 )、( 瘀血 )。 5、“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 )、( 既病防变 )。 四、名词术语解释

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2.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与制约,又称倍克

3.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五、问答题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简述宗气的概念、分布其生理功能。

答:(1)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2)宗气的分布:上出息道、灌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3)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3、肝主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主要表现在

(1) 促进精、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分布 (2)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 (3) 调畅情志

(4)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4、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答: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