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纺织业的现实意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纺织业的现实意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55f62cb4daa58da0114a7f

江西理工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概述

2.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存在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再到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我们称之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2.1.1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不朽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增长的原因》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武器,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斯密认为,国家之间也应该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为此指出:“如果外国能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国家的总劳动既然总是同维持它的产业的资本成比例,就绝不会因此减少,只不过听其随意寻找最有利的用途罢了。要是把劳动用来生产那些购买比自己制造还要便宜的商品,那一定不是用得最为有利。”为此,他主张世界各国都应该分工生产成本费用绝对低廉的产品,以绝对优势的产品的一部分换回自己生产成本绝对高的产品,形成国际分工。因此,斯密这个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13]

(2)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该按地域、自然条件形成的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42]。各国利用其具有相对生产优势的产品,向其他国家交换自己不具有相对生产优势的产品,双方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因此,各国可以利用产品的相对生产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扩大其具有相对生产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缩减其不具有相对生产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15] (3)要素禀赋理论(The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修正和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一种国际贸易的纯理论——要素禀赋(或资源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将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从单纯的劳动力扩展到资本和劳动力

5

江西理工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两种生产要素,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比较优势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在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程度决定的,劳动丰裕度高的国家,比较优势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度高的国家,其比较优势在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和出口能密集利用自己相对充裕资源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自己相对稀缺资源要素的产品,以发挥各自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并使交易的双方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16]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开始,然后经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的改进,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学说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都是差异化产生优势,国际贸易的双方通过优势产品的交易改善各自的经济状况,从而实现产品的分工。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要素禀赋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2.1.2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7]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 年提出,并由威尔士等人加以发展。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国家间的演化作为国际贸易发生和流向的主要动因。它描述了产品由出口再到进口的国际贸易发生的全过程,领先国家在其中扮演了产品创新和开发的角色,由于其他国家能够学习和掌握产品的制造技术,比较优势将会在国际间发生转移。该理论的重要贡献是将比较优势动态化,并与产业竞争力的跨国转移相结合。国际贸易实践中多数制成品经历了领先国家开发,再被其他国家效仿,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阶梯形移动的过程。[18] (2)比较优势阶梯论

贝拉·巴拉萨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比例变化的角度完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比较优势阶梯论(也称比较优势阶段论)。[39]他认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不同国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比较优势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密集使用程度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中。

巴拉萨认为,在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排列着许多阶梯,并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划分为不同类型:处在第一阶梯的是发达国家;第二阶梯是亚洲“四小龙”和拉美的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阶梯的为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东盟(除新加坡)、中国和印度等国;最低一层是其他发展中同家和地区。在这一阶梯式发展格局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分别发展各自的新兴产业,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落后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进入

6

江西理工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从而呈现出阶梯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过程。 (3)新贸易理论

1985 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出版,它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新贸易理论趋于成熟。该书综合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从而把新贸易理论提升到基础理论的高度,使其适用性进一步增强。该书提出的一个贸易模型不仅导入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因素,符合垄断竞争假设的条件,而且还兼容了传统比较优势,从而使新贸易理论更一般化,解释面更宽,解释力更强。该模型表明:第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第二,产业内贸易则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的;第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可以共生共存的。[20]

2.2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199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是一个超越了比较优势概念,拥有丰富内涵的崭新范畴,它对于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21]

2.2.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波特将这六个方面的因素绘成一个菱形状图形,来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整体思维框架。由于此图形看起来像一个菱形,所以又把它称为“菱形图形”或“钻石图形”。 [21] 如图2-1所示。

图2-1 波特的“钻石理论”示意图[21]

波特教授在对许多国家的多种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7

江西理工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说,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六个要素[40,41]: (1)要素条件

要素条件中的要素指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要素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专门要素和一般要素。 (2)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对竞争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实现的。不同的国内需求使企业对买方需求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并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国内需求给当地公司及早提供需求信号或给当地企业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产品的产业或部门时,国家最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供应产业和相关产业。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 (4)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包括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不相同。国家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 (5)机遇

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比如纯粹的发明活动、外国政府的政治决策、世界或地区需求的高涨、战争等。 (6)政府行为

政府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实际作用是影响上述前四个方面因素。政府对这四个因素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反之,政府的行为也可能会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24]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于解释诸如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来源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国家自身具有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具备波特模型中的各种因素,国内企业可以依托“母国基地”建立起竞争优势。但是对于小国经济,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现实经济并不必然具备与波特“钻石模型”相称的国内经济环境,它们有的缺乏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的缺乏资本、技术要素等,那么,这些国家应当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呢?显然波特“钻石模型”中没有给出很好地回答。

针对波特模型的缺陷,国外学者又进一步拓展了“钻石模型”。例如,鲁格曼等人以加拿大为研究对象,将波特的“钻石模型”拓展为适合加拿大分析的“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