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楚墓(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东周楚墓(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75616925c52cc58bd6be0c

《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第十章 东周时期的墓葬制度(下)

第一节 东周楚墓

一、楚墓的分区 (一)江汉区

(二)湘江洞庭区 (三)豫南鄂西北区 (四)其他地区 二、楚墓的分类

(一) 甲字形、多重棺椁多室大型墓 (二) 甲字形、一椁重棺多室中型墓 (三) 一椁一棺中小型墓 (四) 单棺小型墓 (五) 无葬具墓 三、 大中型楚墓的埋葬制度

(一)楚墓中的贵族墓地 (二)大中型楚墓举要

四、小型楚墓的埋葬制度及其演变

(一)墓葬形制分类 (二)墓葬分期 (三)棺椁制度 (四)墓向与葬式 (五)随葬制度

(六)墓主人身份与墓地性质 五、楚墓的特点

(一)墓葬结构和棺椁制度 (二)墓向与葬式 (三)墓地制度

(四)随葬器用制度

第二节 蔡侯墓与曾侯墓

第三节 吴越地区的东周墓

1

第十章 东周时期的墓葬制度(下)

第一节 东周楚墓

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共6000多座,占已发掘的东周墓葬总数的75%左右。地域上以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最多,此外,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其中,楚墓的发现以楚的中心地区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仅这两处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就接近5000座,已发现的楚墓则比上述数字要多得多。而且,由于气候、土质、水位和埋葬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楚墓的棺椁及随葬品等一般保存较好。众多楚墓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为我们深入探索东周时期楚国的埋葬制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楚墓的分区

在如此幅员辽阔的楚文化分布区内,各地的楚墓除具有楚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程度不同地具有一些地域特征。依各地楚墓所显现出的文化面貌和时空分布上的差异等要素,可将楚墓划分为若干个大的墓葬分布区,其中考古材料最为丰富、地域特征和发展演变脉络较为清晰的是江汉平原、湘江和洞庭湖一带及豫南鄂西北等3个区域。这些墓葬区的存在,是楚国历史与文化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 (一)江汉区

为楚国的腹心地区,楚墓主要分布于汉水以西的江汉平原上,以汉水中下游的湖北江陵(今荆州)、当阳、荆门、宜城、襄樊等地的发现最为集中,是最大的楚墓分布区。此区多含大型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各等级墓葬类别齐全且大、中型墓葬集中,延续时间长,在楚墓中具有典型性。这一墓区又可划分为墓地相对集中的两个小的区域,即鄂中区和鄂北区,江陵纪南城和宜城楚皇城周围分别是这两个小区的中心。

1、鄂中小区 目前已发现了40余处墓地,共发现墓葬5000余座,已发掘者近3000座。楚墓的存在时间自两周之际至秦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即战国晚期早段。目前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江陵纪南城周围1、当阳赵家湖2、金家山3、季家湖4、曹家岗5、何 1 A.陈上岷:《湖北江陵发现战国木椁墓》,《文物》1959年第2期。

B.郭德维:《省考古队最近(在江陵)清理了一些战国楚墓》,《文物》1962年第2期。 C.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省江陵出土虎座鸟架鼓两座楚墓的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第9期。

D.荆州地区博物馆:A、《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9期;《江陵张家山201号楚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江陵马山砖厂二号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E.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县文物工作组发掘小组:《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3期。

F.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江陵太晖观楚墓清理简报》,《考古》1973年第6期;《纪南城东岳庙墓葬发掘简报》,《楚都纪南城考古资料汇编》,湖北省博物馆,1980年;《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下)》,《考古学报》1982年第4期;《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文物》1988年第5期。

G.湖北省博物馆、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湖北江陵太晖观50号楚墓》,《考古》1977年第1期。

2

家山6、唐家巷7、窑湾陈家坡8、赵巷9、荆门纪山10、郭店11、响岭岗12、子陵岗13、简家湾14、十里砖厂15、包山16、荆州砖瓦厂17、潜江龙湾小黄家台18、沙市罗场高家坟19、宜昌前、后坪20、枝江肖家山21、关庙山22、姚家港23、姚家港高山庙24、青山25等。

H.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I.江陵县文物工作组:《湖北江陵楚冢调查》,《考古学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J.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江陵溪峨山楚墓》,《考古》1984年第6期;《江陵马山十座楚墓》,《江汉考古》1988年第3期。

K.荆州博物馆:《江陵李家台楚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第3期。

L.荆沙铁路考古队:《江陵秦家咀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M.江陵县文物局:《江陵官坪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9年第3期;《湖北江陵武昌义地楚墓》,《文物》1989年第3期。

N.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工作站:《江陵纪南城陕家湾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

O.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江陵朱家台两座战国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2年第3期;《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P.江陵县博物馆:《江陵溪山楚墓》,《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江陵枣林铺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5年第1期。

Q.荆沙市文物处:《江陵车垱战国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2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著:《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 3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金家山春秋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11期。 4 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季家湖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1年第1期。 5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6 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何家山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1年第1期。 7 宜昌市博物馆:《湖北当阳唐家巷三号楚墓》,《文物》1995年第10期。

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阳窑湾陈家坡东周墓葬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1期。 9 A.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赵巷楚墓第二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1年第1期;《湖北

当阳赵巷4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

B.宜昌市博物馆:《湖北当阳发现春秋时期人殉墓》,《江汉考古》1991年第1期。

10 荆门市博物馆:《纪山楚冢调查》,《江汉考古》1992年第1期。 11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12 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市响岭岗东周遗址与墓地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4期。 13 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市子陵岗古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4期。 14 荆沙铁路考古队:《荆门简家湾墓葬和窑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2年第1期。 15 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十里砖厂一号楚墓》,《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 16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17 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荆州砖瓦厂2号楚墓》,《江汉考古》1984年第1期。 18 潜江县博物馆:《潜江龙湾小黄家台楚墓》,《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 19 沙市市博物馆:《沙市罗场高家坟楚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20 A.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前坪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B.宜昌市文管处、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市前、后坪古墓1981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第2期。

21 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肖家山战国西汉墓》,《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 22 枝江县博物馆:《湖北枝江关庙山一号春秋墓》,《江汉考古》1990年第1期。

23 A.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县姚家港楚墓发掘报告》,《考古》1988年第2期。

B.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姚家港楚墓第四次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

3

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其中战国时期的墓葬占绝大多数。类别较高的战国楚墓均有封土、台阶和长斜坡墓道,方向多向东和向南。棺椁周围填以青(白)膏泥,故一般保存较好。春秋楚墓中,椁内未见分室,多为悬底方棺但棺底悬空度不高。战国墓级别较高者椁用隔墙、隔板分室,棺多为悬底弧棺,春秋战国时期均流行以竹席裹尸。随葬品方面,铜、陶礼器及日用陶器组合齐全,器类丰富。组合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青铜礼器为主,春秋时期为鼎、簋或鼎、簠、缶,战国时期为鼎、敦、壶。第二类以仿铜陶礼器为主,春秋中期至战国为鼎、簠、缶和鼎、敦、壶,另加鐎壶、盘、匜、豆、罍(盥缶)等,战国时期一墓可出数套陶礼器。第三类为实用陶器,春秋早中期为鬲、盂、豆、罐,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主要为鬲、盂、长颈壶(罐)。此区所出磨光黑皮陶、环耳小口鼎、簠、鐎壶等器都极具地方特色。战国墓多以兵器尤其是铜剑随葬,随葬漆木器的情况较普遍,大、中型墓中出土的镇墓兽、虎座飞鸟和虎座鸟架鼓最具楚墓特色。

2、鄂北小区 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宜城雷家坡、魏岗26、罗岗(车马坑)27、骆家山28、襄阳山湾29、蔡坡30、团山31、余岗32、谷城过山33、房县桃园34、松嘴35等。此区所见最早的楚墓约当春秋中期,下限与秦汉墓葬相接呈渐变状态,不似鄂中区那样有明显的分界。此区墓葬因大多不填塞白膏泥,故棺椁多保存不好。墓葬制度上与鄂中区大体一致但略具地方特色。如随葬青铜礼器的墓基本上不出陶礼器和日用陶器;战国墓的陶器组合中,鼎、簠、缶组合及长颈壶、小口鼎等器少见;彩绘陶器不及鄂中区多见,等等。另外,因地域关系,文化面貌上含有一定的中原文化因素,如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中出土的圜盖矮足鼎,就颇具中原作风。因曾为“汉阳诸姬”邓、鄀等国之故地,此区墓葬中还往往出有邓、鄀等国的有铭铜器。 (二)湘江洞庭区

这是仅次于江汉区的楚墓的第二大分布区。大体指衡山以北、长江及古云梦泽以南的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含今湖北省江南部分的松滋、公安、石首一带,湖南北部和中部的常德、岳阳、益阳、长沙等地。此区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湖北松滋36、大岩嘴37、公安石子滩38、常德黄土山39、德山40、茅湾41、官山42、长沙43、慈利官地44、石

24 A.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姚家港高山庙两座春秋楚墓》,《文物》1989年第3

期。

B.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宜昌姚家港高山庙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11期。

25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枝江县青山古墓群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7年第2期。 26 楚皇城考古发掘队:《湖北宜城楚皇城战国秦汉墓》,《考古》1980年第2期。

2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宜城县博物馆:《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文物》

1993年第12期。

28 张吟午、李福新:《湖北宜城骆家山一号墓出土青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 29 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30 湖北省博物馆:《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 31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阳团山东周墓》,《考古》1991年第9期。

32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阳余岗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9期;《湖北襄樊市

余岗战国至东汉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6年第3期。

3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谷城县博物馆:《谷城过山战国西汉墓葬》,《江汉考古》1990年

第3期。

34 A.武仙竹:《房县桃园发掘出一批东周两汉墓》,《江汉考古》1988年第1期。

B.车轶:《房县桃园战国两汉墓第三次发掘简讯》,《江汉考古》1990年第2期。

3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阳地区博物馆、房县博物馆:《1986~1987年湖北房县松嘴战国

西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2期。

36 角洲、王富国:《湖北松滋县清理了一批战国墓葬》,《文物》1960年第7期。

37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松滋县大岩嘴东周土坑墓的清理》,《考古》1966年第3期。 38 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公安石子滩春秋遗址及墓葬》,《文物》1993年第3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