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楚墓(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东周楚墓(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75616925c52cc58bd6be0c

板村45、汉寿祝家岗46、华容鲇市镇47、丰家山48、津市金鱼岭49、澧县丁家岗50、新洲51、临澧九里52、九里双峰包53、太山庙54、浏阳北岭55、汩罗汩罗山、永青村、楚塘村、楚南村56、桃源狮子山57、印家岗58、三元村59、二里岗60、湘潭下摄司61、湘乡韶山灌区62、

39 常德市文物管理处:《湖南常德县黄土山楚墓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95年第1期。 40 A.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德山战国墓葬》,《考古》1959年第12期;《湖南常德德山楚

墓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第9期。

B.杨启乾:《常德市德山夕阳坡2号楚墓竹简初探》,《楚史与楚文化研究》,《求索》杂志社,1987年。

C.常德市文管处:《湖南常德德山战国墓出土一件鸟篆铭文戈》,《江汉考古》1996年第3期。

41 常德市文物事业管理处:《湖南常德德山茅湾战国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7年第3

期。

42 湖南省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常德县官山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12期。 43 A.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B.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

44 高中晓、袁家荣:《湖南慈利官地战国墓》,《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年。 4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县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县石板村战国墓》,《考

古学报》1995年第2期。

46 常德市文物事业管理处、汉寿县文管所:《湖南汉寿县祝家岗战国墓发掘简报》,《江汉考

古》1996年第4期。

47 李正鑫:《华容鲇市镇发现楚墓》,《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岳麓书社,1987年。 48 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华容县文物管理所:《湖南省华容县丰家山东周墓发掘简报》,《文物》

1993年第1期。

49 津市市文物管理所:《津市市金鱼岭东周墓葬》,《湖南考古辑刊》第5集,《求索》杂志

社,1989年。

50 湖南省博物馆:《澧县东田丁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南考古辑刊》第1集,岳麓书社,

1982年。

51 湖南省博物馆、澧县文管所:《湖南澧县新洲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5期。 52 A.湖南省博物馆、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临澧九里楚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

3集,岳麓书社,1986年。

B.湖南省文物局:《1979年以来湖南省的考古发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

5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澧九里双峰包南包大墓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6集,《求索》杂志社,1994年。

5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澧太山庙楚墓》,《湖南文物》第3辑,1988年。 55 张欣如:《湖南浏阳县北岭发现青铜器》,《考古》1965年第7期。

56 湖南省博物馆:《汩罗县东周、秦、西汉、南朝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

5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桃源县文化局、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湖南桃源县狮子山战国墓发掘》,《文物》1992年第7期。

58 常德市博物馆、桃源县文管所:《湖南桃源印家岗古墓葬》,《江汉考古》1994年第2期。 59 A.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桃源县文化局:《桃源三元村一号楚墓》,《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岳麓书社,1987年。

B.王英党:《湖南桃源三元村二号楚墓》,《考古》1990年第11期。

60 常德市文物工作队:《湖南桃源县二里岗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5年第2期。

61 周世荣:《湖南湘潭下摄司的战国墓》,《考古》1963年第12期。

5

牛形山63、何家湾64、枫树65、益阳新桥山、桃花崙、天成垸、赫山庙、羊舞岭66、战备山67、铜鼓山68、岳阳凤形嘴山69、株州洋屋岭70等。

这一地区系楚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在洞庭湖沿岸的澧县、岳阳等地发现了属春秋中期的楚墓,春秋晚期的楚墓则已达于湘中地区,几乎遍布全区。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数量急剧增多,下限与秦汉时代相接。在埋葬制度上有一定的越文化的因素,如春秋中、晚期中型墓的墓圹多窄长而带龛,随葬越式鼎、印纹硬陶器、兵器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越文化因素逐渐减少,而在典型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不断增加,如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的作法不甚普及,葬具上流行平底方棺,以铜镜、玺印、铁器等器物随葬的情况远较江陵地区多见,日用陶器组合中少见陶鬲,等等。战国晚期墓葬中又显现出较浓的秦文化因素,如鼎、盒、壶组合的出现等。其中湘北地区因与楚都江陵毗邻,在墓葬制度上与后者有较多的一致性。从墓葬等级类别上看,此区也是大中小型墓俱全,但大中型墓的数量略逊于江汉区。 (三)豫南鄂西北区

大体指古沔水(汉水上游)、桐柏山、淮水上游及其以北直至楚之北境的区域,含今河南南部及豫、鄂两省交界处的信阳、南阳、十堰等地区。目前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淅川下寺71、毛坪72、和尚岭73、徐家岭74、大石头山75、吉岗76、南阳西关77、储运

62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韶山灌区湘乡东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第3期。 63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湘乡牛形山一、二号大型战国木椁墓》,《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

●1980年。

64 湘乡县博物馆:《湘乡县五里桥、何家湾古墓葬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 65 袁建平:《略论湘乡枫树三座有打破关系的楚墓》,《湖南博物馆文集》第1集,岳麓书社,1991年。

66 A.湖南省博物馆、益阳县文化馆:《湖南益阳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B.湖南省益阳地区文物工作队:《益阳楚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

C.益阳地区文物工作队:《益阳羊舞岭战国东汉墓清理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年。

67 岳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岳阳市郊战备山战国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6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岳阳市郊铜鼓山商代遗址与东周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5集,《求索》杂志社,1989年。

69 岳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省岳阳县凤形嘴山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1期。 70 高至喜:《湖南株洲战国墓清理》,《考古》1959年第12期。

7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72 淅川县博物馆、南阳地区文物队:《淅川县毛坪楚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7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县和尚岭春秋楚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

74 曹桂岑:《丹江口水库发现楚国贵族墓》,《中国文物报》1992年8月30日;《河南淅川和尚岭和徐家岭楚墓发掘记》,《文物天地》1992年第4期。

7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河南淅川大石头山楚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3年第3期。

7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河南淅川吉岗楚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3年第3期。

77 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西关三座春秋楚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6

站78、彭营79、南召二郎岗80、郧县青龙泉、徐家坪、大寺81、丹江口肖川82、老河口曹营83,信阳长台关84、罗山天湖85、固始白狮子地86、蝙蝠山87、新县窑岗88,淮阳马鞍冢89、平粮台90、叶县旧县91、上蔡砖瓦厂92、正阳苏庄93等。

这一区域目前所知最早的楚墓,约当春秋中期偏早,下限则至楚都陈时期(公元前278~241年)。从春秋中晚期直至战国中晚期,都发现有大、中型墓。由于地近中原,墓葬制度上在楚文化因素为主的同时又有较多的中原文化因素。从春秋中晚期的淅川下寺楚墓到战国晚期的淮阳马鞍冢楚墓,在墓地制度、棺椁制度、随葬器物的组合与形制、车马坑的埋葬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显现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就随葬器物而言,若干陶器的形制与彩绘风格,组合中多见豆等,都与中原文化较为接近;而与江汉区相比,战国时期仿铜陶礼器中不见鼎、缶的组合,日用陶器中未见小口罐形鬲、弦纹长颈罐等楚文化的典型器物,漆木器发现较少,随葬兵器不甚普及等,又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战国晚期的淮阳一带一度成为楚的腹心地区,就晚期楚墓而言具有典型性。战国晚期偏晚阶段,大、中型墓中随葬的鼎、敦、簠等器物趋于简化,制作粗糙。

(四)其他地区

此外,江汉平原东部、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湘西山地和湘江上游等地,也是楚墓的重要分布地。这些地区的楚墓多属战国时期,与楚国在进入战国后向周围大规模拓土殖民,以及都城迁徙有关。各区域的楚墓面貌往往带有若干当地文化的风格并受到邻境文化一定的影响。

江汉平原东部 汉水以东至大别山区江汉平原东部及其周边的丘陵地带,大体相当于今湖北东部地区。这一区域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有鄂城七里界94、百子畈、洋澜湖、鄂 78 南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南阳五交化储运站战国墓》,《江汉考古》1996年第3期。 79 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彭营砖瓦厂战国楚墓》,《中原文物》1994年第1期。 80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南召县二郎岗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6

期。

8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东周西汉墓》,《考古学集刊》第6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2 湖北省博物馆:《丹江口市肖川战国两汉墓葬》,《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

83 老河口市博物馆:《老河口市曹营战国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7年第3期。 8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85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罗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86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化局:《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和二号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87 信阳地区文管会、固始县文管会:《河南固始蝙蝠山战国楚墓》,《考古》1991年第5期。 88 信阳地区文管会、新县文管会:《河南新县窑岗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年第8期。

8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90 A.曹桂岑、骆崇礼、张志华:《淮阳平粮台四号墓发掘简报》,《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1期。

B.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淮阳县文物保管所:《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9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叶县文化馆:《河南省叶县旧县1号墓的清理》,《华夏考古》1988年第3期。

92 李芳芝:《上蔡县发现一座楚墓》,《中原文物》1990年第2期。

93 驻马店地区文化局、正阳县文化局:《河南正阳苏庄楚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第2期。

94 熊亚云:《湖北鄂城七里界战国木椁墓清理》,《考古通讯》1958年第8期。

7

钢95、大冶邓垅96、广水彭家塆97、汉阳熊家岭98、黄陂鲁台山99、黄冈罗汉山100、龙王山砖厂101、国儿冲102、麻城栗山岗103、白骨墩104、随州擂鼓墩105、孝感天津湖106、花园107、阳新半壁山108、云梦珍珠坡109等。此区尚未发现典型的春秋时期楚人的遗存,楚墓集中于战国时期。墓葬类别不高,主要是无封土的小型土坑墓和中小型封土墓,时代偏晚,多属战国中晚期。墓向规律性不强,以东西向稍多。随葬器物的形态与江汉区有一定差异,而陶敦、匜、盘等器的形制及陶器上的某些彩绘纹饰与湘江洞庭区所出相近。少见陶簠,而晚出的壶形器等则较常见。战国墓中随葬铜兵器和漆木器之风远不及江汉区盛行。出土铜镜数量较多。有的墓中出有越式鼎、原始瓷器和印纹陶器等具有百越文化特征的器物,应是与后者存在直接交流的反映。

此区西北部的随(州)枣(阳)走廊地区,情况较为特殊。已发现的两周时期的墓葬主要是曾国墓葬,且多出有铭青铜器。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的墓葬出现于战国中期,说明这一地区曾长期为曾国地域,约在战国中期正式纳入楚国版图。已发现的楚墓特征与鄂中区同期墓葬相近。

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一带 大别山以东的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一带,含今安徽中南部等地。目前已发掘的楚墓地点主要有安徽长丰朱家集110、杨公111、寿县双桥112、六安城 95 A.湖北省鄂城县博物馆:《鄂城楚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B.鄂钢基建指挥部文物小组、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鄂钢五十三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4期。

96 大冶县博物馆:《大冶县发现一战国墓葬》,《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97 广水市博物馆:《湖北省广水市彭家塆古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2期。 98 A.武汉市考古队、汉阳县文化馆:《武汉市汉阳县熊家岭楚墓》,《考古》1988年第12期。

B.武汉市考古队、汉阳县博物馆:《武汉市汉阳县熊家岭东周墓发掘》,《文物》1993年第6期。

99 黄陂县文化馆、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

100 黄州古墓发掘队:《黄冈罗汉山楚墓》,《江汉考古》1987年第1期。

10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州龙王山砖厂5号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3年第1期。

102 黄州古墓发掘队:《湖北黄州国儿冲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103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麻城栗山岗战国秦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第11期。

104 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麻城县革命博物馆:《麻城楚墓》,《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105 随州市博物馆:《随州擂鼓墩砖瓦厂十三号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3期;《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东汉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

106 孝感市博物馆:《孝感市天津湖战国墓清理》,《江汉考古》1990年第2期。

107 周厚强、李端阳、陈明芳:《孝感花园发现战国秦汉墓群》,《江汉考古》1987年第1期。 108 咸宁地区博物馆、阳新县博物馆:《湖北阳新半壁山一号战国墓》,《考古》1994年第6期。

109 云梦县文化馆:《湖北云梦县珍珠坡一号楚墓》,《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10 A.李景聃:《寿县楚墓调查报告》,《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1936年。

B.李德文:《李三古堆楚王墓钻探情况》,《安徽省考古学会会刊》第6辑,●1982年。 111 A.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长丰杨公发掘九座战国墓》,《考古学集刊》第2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B.杨鸠霞:《长丰战国晚期楚墓》,《文物研究》第四辑,●1988年。

C.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长丰战国晚期楚墓》,《考古》1994年第2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