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链式聚合反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自由基链式聚合反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b366b765ce0508763213cf

在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各基元反应都有相应的速率常数。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kd、引发速率Ri和引发剂效率f可由实验单独测出。尚须设法测出增长速率常数kp和终止速率常数kt。链转移常数Ctr与kp结合,则可算出链转移速率常数ktr。 聚合速率和动力学链长有如下列方程式

(3-40)

根据上式就可以由容易测定的聚合速率、引发速率(或聚合度)和单体浓度解得 要得出

的绝对值,尚需引入与自由基寿命有关的关系式。

。但

自由基寿命的定义是自由基从产生到终止所经历的时间,可由稳态时的自由基浓度[M?]s与自由基消失速率求得。

(3-41)

由上式也可表达成[M?]s =1/2ktτ。从增长速率方程解出[M?]s=Rp/kp[M],代入上式,得

(3-42)

用实验测出 的绝对值。

稳态聚合阶段,自由基生成速率和消失速率相等,构成了动平衡,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不变。自由基寿命无法在这一阶段测定,而应该在自由基浓度增减的非稳态阶段进行测定。自由基寿命极短,一般只有零点几到几秒钟,很容易达到稳态,选用光引发聚合进行研究比较合适。因为光照开始,自由基立刻产生,光灭以后,自由基立刻停止形成。不像引发剂热聚合,升温和降温都需要一定时间,不能做到自由基及时生灭。

,就可以由上式求出

,再与式(3-40)联立,即可同时解得

自由基寿命测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光照开始或光灭以后的非稳态阶段进行,另一是利用光间断照射的假稳态阶段。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螯述。 3.2.7分子量分布

除聚合速率和平均分子量外,分子量分布是需要研究的第三个重要指标。

分子量分布可由实验测得,也可以作理论推导。推导方法有机率法和动力学法两种。理论推导系在低转化率下稳态时作出,保持引发速率、单体浓度、kp、kt等的不变。歧化终止和偶合终止时分布不同,现分别介绍如下。 1 歧化终止时聚合度分布

无链转移时,链增长和终止是一对竞争反应。增长一步增加一个单元,称做成键;歧化终止只夺取或失去—个原子,称做不成键。成键几率p是增长速率与增长和终止速率和之比,稳态时,

,则

(3-43)

终止或不成键几率则为

(3-44)

一般加聚物的聚合度高达10~10,这表明每增长10~10次才终止—次。因此1>p>0.999,或者说p接近于1。

如有链转移反应,则参与增长、终止一起竞争。增长成键,终止和转移不成键,两者几率可仿照写出。

x-聚体的数量分布函数为:

(3-45)

x-聚体的质量分布函数为:

3

4

3

4

(3-46)

数均聚合度和重均聚合度分别为:

(3-47)

(3-48)

歧化终止时重均聚合度和数均聚合度的比值为

(3-49)

2 偶合终止时聚合度分布

苯乙烯聚合时,终止以双基偶合为主。其他单体聚合往往兼有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聚合温度降低时,偶合终止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偶合终止时x-聚体的数量分布函数为:

(3-50)

偶合终止时x-聚体的质量分布函数为:

(3-51)

数均聚合度为

(3-52)

由此可以看出偶合终止上时的平均聚合度是歧化终止时的2倍。 重均分子量

(3-53)

因此双基偶合终止时,

不再是2,而是1.5;说明分子量分布更均匀些。

上述分子量分布函数都是在低转化率下推导出来的,高转化时有凝胶效应,则更复杂。 重均聚合度和数均聚合度的比值称做分子量分布指数,其大小可以代表分子量分布的宽度。分子量均一的活性高分子,该比值接近1;凝胶效应显著的聚合物,比值大于10;支链比较多的聚合物甚至高达20~50。见表3-2。

表3-2 合成聚合物 聚合物 典型范围 1.00 聚合物 2~5 理想均一聚合物 高转化时乙烯基聚合物 实际上“单分散”活性聚合物 1.01~1.05 自动加速显著的聚合物 5~10 偶合终止加聚物 1.5 络合催化聚合物 8~30 歧化终止加聚物或缩聚物 2.0 支链聚合物 20~50 3.2.8 聚合方法

自由基聚合的实施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四种。其中有些方法也可用于缩聚和离子聚合。 1 本体聚合

本体聚合是不加其他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热、光、辐射的作用下进行的聚合。有时还可能加少量颜料、增塑剂、润滑剂、分子量调节剂等助剂。因此,本法的优点是产物无杂质,纯度高,聚合设备简单。

按聚合物能否溶解于单体,本体聚合可分为两类:(ⅰ)均相聚合,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等生成的聚合物能溶于各自的单体中,形成均相。(ⅱ)非均相聚合,又叫沉淀聚合,如氯乙烯、丙烯腈等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它们的单体,在聚合过程中会不断析出。

工业上本体聚合可用间歇法和连续法生产。生产中关键问题是反应热的排除。烯类单体聚合热约为55~95kJ/mol。聚合初期,转化率不高、体系粘度不大时,散热当无困难。但转化率提高(如20%~30%)、体系粘度增大后,散热不易。加上自动加速效应,放热速率提高,如散热不良,轻则造成局部过热,使分子量分布变宽,最后影响到聚合物的机械强度,严重的则温度失控,引起爆聚。由于这一缺点,本体聚合的工业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不如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应用广泛。改进的方法是采用两段聚合:(ⅰ)预聚合:在较低温度下预聚合,转化率控制在10~40%,体系粘度较低,散热较容易,聚合可在较大的聚合釜中进行;(ⅱ)后聚合:更换聚合设备,分步提高聚合温度,使单体转化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