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课程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课程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baa4224b73f242336c5fd4

发 发展 展水 水平 平 时间 时间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一: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在不同 模式二: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同一

时间到达同一水平。如骨骼发育, 时期到达不同水平。例如智力发展 动作发展等

发发 展展 水水 平 平

时间 时间

模式三:同一发展速度,但最后到达不同 模式四:随着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

发展水平。例如:知识经验;言 率,一般先快后慢,到一定年龄阶 语能力 段停止发展,而后开始下降。例如 流体智力。(该模式个体在心理发展

中最常见)

(三)发展的原则

1、 发展方向的原则(动作发展)

(1) 由上至下的发展(与皮质成熟一致): 头——>躯干——>腿——>脚

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2) 由中心向外缘的发展:

头、躯干——>双臂、腿部——>手的精细动作 (3)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的发展:

手臂抱——>指掌握——>指指抓,例如用“勺子”吃饭 NOTE:皮质成熟,(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 相互交织的原则

人类的身体结构存在对称的特性,对称的两边需要均衡发展,才能达到有效组织的过程和发挥有效的机能。通过相互交织(左右交替),使相互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显示各自的优势,达到互补的作用,最终把发展引向整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例如,左右手的发展。 3、 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机能不对称——>大脑功能单侧化,例如颈强直反射(击剑反射),3个月消失 先天反射: 吸吮反射、抓握反射(3个月)、巴宾斯基反射(诊断,6个月),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游泳反射(6个月)。 4、 个体成熟的原则

成熟在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5、 自我调节的原则

(1) 自我调节是生命现象固有的能力

(2) 行为周期(包括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即所谓一些年头好,一些年头差)及教育

建议

0——6岁 父母控制期

6——12岁 父母儿童共同控制期 12——? 儿童控制期 (四)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

1、 行为模式是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例如“追视”、“抓握”

NOTE:每一特定的行为模式标志着一定的成熟阶段。 例如,用“勺子”——> 用“筷子”(认知失调,伴随着紧张、焦虑情绪) 2、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1)量表的研究范围:

① 动作能(动作):粗动作和细动作(神经学意义),动作能是婴幼儿成熟的起点。 ② 应物能(顺应):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应物能是后期智力的前驱。

例如“将圆形和方形的东西分别防入圆洞和方洞”,“拖动桌布获取玩具”。 ③ 言语能(言语):考察儿童言语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同时为中枢神经系统的

发育提供线索。 ④ 应物能(社会应答):儿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 例如: 原始祈使:(1)交错注视;(2)更正交流失败的信息;(3)

工具性的姿态仪式化

“前言语交流” 原始陈述:陈述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指标:

DQ=MA/CA X 100

NOTE:DQ是发展商数;MA是测得的成熟年龄;CA是实际年龄

(3)格塞尔发展量表(A.Gesell,1940)

格塞尔“婴幼儿智能发展阶段的初步检查表”,桑P260 3、个体差异的教育建议。P32 (五)育儿观念

1、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顺序),是正确育儿的第一要义 卢 梭——哲学推测 格塞尔——科学的归纳

例如:新生儿“喂奶“,生理节律与时间认知 2、 要根据社会规范对儿童行为作适当的控制

自我抑制:(1)行为冲动;(2)情绪冲动;(3)延缓满足(儿童多动症) 四、对格塞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评析 贡献:1、强调成熟机制对发展的重要性

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揭示了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周期(波动现象) (2) 编制了格塞尔发展量表

中国由此发展的量表:

1981年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儿科 《小儿智能发育检查》

1984年 中科院心理所、首都儿科研究所 《0—3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

1980年 重庆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儿科 《西南小儿智能体格测定表》 1990年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0—3)》

缺陷:1、没有探讨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如何起作用,何时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大于成熟的作用。 2、常模的可适用性

发展是一个空间,而不是一个点

3、研究取样可能缺乏代表性(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样本小等)

第四章 知觉学习理论

一、理论背景

1、知觉学习的中介说

联想主义学派的观点(经验论)——格式塔学派的先验论

学说:通过学习把刺激与其它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办法,如对刺激赋予一个名称或给予奖励,我们就能学会辨别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基本模式:S1——L1==>( S1 +L1 ) S2——L2==>( S2 +L2 ) 赋予名称前:关注其共同点

赋予名称后:关注其差异

米勒(N.E.Miller)两个假设: (1)“获得线索的区别性” 差异点 猴子/猩猩 (2)“获得线索的等同性” 共同点 猴子/猩猩/灵长类 例如:篮球、排球、足球——>皮球——>篮球、排球、足球 3、 知觉学习的差异学说

学说:知觉学习是一个辨别过程(经验),而不是联系过程。 例如,中国人看“黑人”或外国人 二、吉布森传略

E.吉布森 女(Eleanor J. Gibson,1910---?);J.J吉布森 1931年 毕业于史密斯学院 1938年 赫尔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

20世纪50—60年代 知觉学习和知觉发展研究 经典实验:“视觉悬崖”实验 主要著作:《知觉学习和发展的原则》、《阅读心理学》 主要荣誉:P41

三、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知觉是与人的活动的目标直接联系着,在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索信息,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

吉布森强调知觉是适应过程,其意义在于有助于有机体在环境中生存和种族延续。 有意义自然反应法: 1、视崖反应 视崖装置P40 研究内容:(1)深度知觉

(2)社会交往(母婴的情感交往)

(3)依恋 2、抓握反射

大球——>双手抱 小球——>手掌握 3、视觉追踪

2—3个月的婴儿能够预测物体运动的轨迹 4、 回避反应

2个月的婴儿具有回避反应;美国明尼苏打的婴儿研究者地此进行定量分析。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或消失的现象。

去习惯化是:由于新异刺激的出现,使个体对该刺激的注意又恢复到原始水平的现象。 (二)刺激中信息的分化 1、 知觉是信息增加的学说

(1) 皮亚杰的学说——知觉的静止图象与操作相联系

(2) 学习论的学说——知觉是知觉对象与文字标签相结合

(3) 信息加工理论的学说——知觉对象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结合 2、 吉布森的观点

与传统知觉理论的差异:P44(1)(2)

刺激信息的分化学说,例如知觉恒常性是后天学习的,而非先天获得的。 f(知觉)=S.S+T.S+K

(三)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

1、生态学研究是指强调在现实生活或自然情景中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生态学研究——实验室研究

20世纪60年代 实验室研究兴起——内部效度高,外部效度低。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 基本观点:

(1) 儿童的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既受自身内部

因素的影响,又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2) 心理发展的研究应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揭示儿

童在真实自然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

(3) 研究心理发展应从儿童自身心理系统的变化着手,更应将这一心理系统置于群体关

系中加以探讨。

(4) 心理发展研究应注重儿童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主动性。 基本研究方法:

(1) 强调自然情境中的准实验设计研究(现场实验) (2) 强调系统观察法

(3) 重视多因素的设计和分析 3、 可知度

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

知觉的选择性是个体环境适应的手段和结果

可知度的发现与儿童运动能力发展有关,例如运动与空间认知的关系实验 (四)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 1、知觉特异性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