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浅析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be9adf0912a216157929b9

的纳粹党取而代之,逐渐执掌了德国绝对的权力。

纳粹主义能够在德国兴起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纳粹党组织善于伪装和惯用政治伎俩,以及对武装暴力的推崇。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流行于二十世纪欧洲右翼集权主义的一个极端变种。而德国纳粹党源自由锁匠出身的安东?德克莱斯领导的国家主义、种族主义团体德国工人党,后又改名为国社党。这个新名称与其党纲均表明,该党要将相信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联合起来。﹡纳粹党打出一个招牌和两个旗号。希特勒德国法西斯党,即纳粹党,全称“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希特勒法西斯打出的招牌是“德意志工人党”。在这里,“工人党”并不是指无产阶级的工人政党。按照当时党的领导人的说法,是指技术工人和能上升为小资产阶级阶层的工人党,旨在与无产阶级工人政党争夺部分工人。希特勒法西斯打出的两个旗号:一个是民族主义,一个是社会主义。关于民族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旗号的有关内容,在党的《25点纲领》中明确地提出:“要求参加大企业的分红”,“要求实现一种适合我国需要的土地改革,要求废除地租,要求制止土地投机倒把”,“要求建立和维护一个健康的中产阶级”,等。这些条文带有强烈的反对垄断资本和反对大地主的倾向,但又要求保存私有制,属于一种带有封建色彩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或自耕农式的社会主义的空想,并不是无产阶级主张的废除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关于民族社会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旗号的有关内容,在《25点纲领》中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只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为公民”,享有决定国家领导和法律的权利,不分职业如何,凡是具有德意志血统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其二为打破割地赔款的凡尔赛条约的束缚,要求实行对外扩张。这种民族主义,实际上是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扩张主义。(《希特勒与纳粹主义》邸文著第二部分)。党纲中不少段落显然仅仅是投合下层阶级的情绪的骗人玩意儿。当时下层阶级的处境极为困难,激进的甚至社会主义的口号是很容易打动他们的。例如,第十一点要求取消不是靠工作而得到的收入,第十二点要求将托拉斯收归国有,第十三点要求国家分享大工业的利润,第十四点要求取消地租和禁止土地投机。第十八点要求对卖国贼、高利贷分子、投机分子判处以死刑,第十六点要求保持一个“健全的中产阶级”,坚决主张将垄断性的大百货商店收归公有,廉价租给小商人。这些要求都是在德莱克斯勒和弗德尔的坚持下列入的,他们两人显然真的相信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后来当大

工业家和大地主开始大批捐款给纳粹党的时候,这些要求颇使希特勒感到难堪,当然,根本谈不上执行了。

希特勒纳粹党打出的“社会主义”即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旗号和“工人政党”的招牌,迎合了战后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期间中下层民众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因此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了这一阶层和部分落后工人的选票。纳粹党1919年初—1929年建党之后的前10年,一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1928年国会选举中仅获选票2.6%(共81万张),获国会席位12席。此后两三年内,纳粹党迅速发展,在 1930年9月14日国会选举中,获得选票64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18.3%,获国会席位107席。1932年7月31日国会选举中,纳粹党选票又增加一倍,达1,37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37.3%,国会席位增至230席。纳粹党在1930年和1932年两次国会选举中,先后成为国会第二大党和第一大党,其势力和影响超过当时任何一个阶级的政党,成为国家权力分配格局中举足轻重的政治要素。纳粹党以其获取的民众选票,敲开了通往国家权力的大门。 《希特勒与纳粹主义》 邸文著第一部分

此外,煽动人心的演讲能力、态度激进和面面俱到的纲领,对于一个努力想要吸引人们注意和取得群众支持的新成立的政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希特勒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从而把纳粹主义从德国的政治荒漠带到了权力的中心。但是,仅仅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希特勒有意识的在不断提供更多的条件。﹡他觉得群众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主张,那是说他能够不断地打入他们心坎的一些简单的主张,而且也需要标志和象征,那样才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需要有声有色的大场面,那样才能够唤起他们的热情;需要暴力和恐怖行动,这样行动如果成功的话,就能够吸引追随者并使他们感到有压倒弱者的力量。(前面也说过了,纳粹党惯用暴力和恐怖行动,尤其在对待其它不同的党派(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等)的时候,更是充分利用了这种恐怖手段。在政治方面,建立了一党专制的极权政治体制。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之后,立即利用恐怖手段和“授法权”,取消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取缔除纳粹党之外的一切政党,建立纳粹党一党专制,镇压一切政治反对派——共产党人、民主进步人士和清除异己,德国成了一个盖世太保(秘密警察)、党卫军和集中营国家。1934年8月,希特勒将党政军大权据为己有,成为一个大独裁者。德国按照“领袖”原则,从上至下,层层任命各级“领袖”,完全听命于立于权力

顶端的最高领袖——希特勒。“希特勒就是德国,德国就是希特勒”。德国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极权国家。希特勒确立的法西斯极权政治体制,成为发动战争的高效力运转的政治机制。

希特勒还利用了外国垄断资产阶级和本国垄断资本、大地主的财政援助和政治支持。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公然叫嚣:“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以此来博取垄断资本家的欢心。为筹组纳粹政权,垄断资本家与希特勒的勾结由来已久,早在1923年,钢联营的梯森和煤辛迪加的吉尔道夫就是希特勒的主要赞助者。帝国主义也出于反苏、反共和争霸的需要,利用和扶植德国法西斯势力。仅美国银行家沃布克就资助希特勒2500万美元。1932年1月27日希特勒应邀在杜塞尔多夫的工业俱乐部队向莱茵和鲁尔区的三百名最大的垄断资本家讲话,他的要求镇压工人阶级,要求准备新的掠夺战争的纲领,竟博得了经济界巨头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决定出钱资助建立纳粹政权。同年底一些最大的垄断资本家的“请愿书”便呈送给了总统,要求把政府交给希特勒领导的纳粹集团,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沙赫特、施罗德、梯森、尤格勒、克虏伯、西门子、斯普林格鲁姆、莱因哈特等人,这些人代表着德国最大的钢铁、煤炭康采恩、化学及电力工业康采恩、轮船公司老板、大银行家、大地主。德国总统兴登堡便秉承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意旨,依靠可耻的工人阶级的叛徒------社会民主党领袖们的支持,于1933年1月30日把政权交给了纳粹党的头子希特勒。从此德国历史上揭开了最黑暗的一幕。

总而言之,条约、经济和魏玛共和国这三点可以说是纳粹党在德国兴起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它们是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和右翼集权主义滋长的土壤,同时为希特勒这个天才的煽动家运用其能力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参考文献:

《希特勒与纳粹主义》邸文著

《二战的催化剂—纳粹德国建立的几个客观条件简述》 《魏玛宪法》中译本 《凡尔赛和约》中译本

《希特勒和纳粹主义》【英】迪克?吉尔里著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威廉.夏伊勒 《第三帝国兴衰史》[美]尼尔?弗格森 译者: 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