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3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c157f0f90f76c661371a1d

3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1-09-1917:05| 分类: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标签

【课程标准】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试说明】

1、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命题分析、专题立意】

2007和2008年高考题是中苏农业(工业)政策和成就对比反思。2009年是土地政策,2010年工人群体壮大和农民工群体出现的原因。难度中等偏上。 从题型看,多以主观题为主。注意横向通史,阶段特征。注意读图和分析材料能力。

把中国特色道路与美国、苏联作对比,相互交融学习。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注意与现实中的中国经济现象联系。

【专题的历史阶段】:

过渡时期(1949-1956) 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底)

三大改造(1953—1956)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 十年文革(1966.5—1976.10)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至今)

改革(农村和城市)开放(格局)(1978—19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2010)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的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二、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9-56)

)阅读第一目,思考:

1、阅读下列材料,并说说它们反映了什么问题?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 ;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2

2、归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依据是什么? 4、简述三大改造。

5、三大改造的结果,并评价之。 讲解

1.条件

(1)新中国建立,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49-52);(2)国营企业的壮大;(3)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控制能力的加强;(4)政府倡导的农民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向集体化过渡的开端。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⑵目的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一化(主体)三改造(两翼)“一化”侧重于生产力; “三改”侧重于生产关系变化。 ⑷ 特点:时间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也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实质)

工业化放在首位 3、一五计划 (53—57)

(1)背景:落后的农业国,基础薄弱、门类残缺

(2)内容:一化(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7)) 三改(三大改造) 东北 重工业

(3)成就:1957年,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53-56)内容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形式: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②政策:赎买。③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2)对农业的改造 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对手工业的改造

形式: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结果:到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评价:是最深刻的变革,但遗留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

阅读第二目,思考:

1、简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背景

3

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讲解

1.探索的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了探索。 2、初期的正确探索

(1). 《论十大关系》 提出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 (2).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②确立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③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2)意义: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未能坚持。

(3).“八字方针”.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年)⑴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⑵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⑶意义:62年经济恢复和发展。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3、探索中的失误: ⑴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

⑵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⑶实践:①”大跃进”:片面要求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大炼钢铁)夸大了个人主观能动性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一大二公”。 违反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规律

③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⑷评价:①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②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