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1de8a71a6c30c2258019e36

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二问涉及措施;第三问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第四问属于开放型设问,要求学生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3.阅读下列材料:(2007年宁夏)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

5

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三、教学建议

1.明确改革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

改革的特点:平稳、渐进

2.关于改革的背景,应说明:

①改革的发生,与新的经济、阶级力量的增长有关,例如: 梭伦改革:雅典工商业的繁荣与工商业奴隶主力量的发展; 商鞅变法:小农经济的出现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改革往往发生在严重的内外危机的背景下,例如:

梭伦改革:贵族与平民的尖锐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秦国偏居关中,文化落后;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制度草率,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王安石变法: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防危机;

俄国农奴制改革: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度妨碍俄国社会进步;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暴露其腐朽及统治危机;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以戊戌变法为例,正如康有为在上书中所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

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啸倚于东门,所在而有,近边尤众。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3.关于改革开展的条件,应说明:

①改革的方向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例如: 商鞅变法:统一和土地私有;

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发展经济;

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国家近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面临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的双重使命,如学者所言: 明治维新是??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了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它同时面临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在国内,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并使日本迅速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它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加给日本的殖民枷锁,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维护日本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 忧时之士感栗危惧,深怵亡国灭种之痛,于是维新运动一时大起,??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②改革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纲领,其中“理论”解决“为什么要变”的问题;“纲领”解决“变什么、怎样变”的问题,例如:

商鞅变法:法家思想——“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欧洲宗教改革: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因信称义”;

戊戌变法:康有为——将近代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提倡中国效法俄、日等国改革自强-仿洋改制;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抨击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严复——以进化论为指导,阐明中国改革的必要性。

③改革必须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或改革者掌握最高权力),例如: 梭伦改革:梭伦为雅典首席执政官; 商鞅变法:获得秦孝公全力支持;

北魏孝文帝改革:冯太后、魏孝文帝为北魏最高统治者; 王安石变法:初期得到宋神宗支持;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得到德意志诸侯的支持与庇护;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亨利八世为英国国王;

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为俄国沙皇;

明治维新:通过武装倒幕,改革派以拥戴天皇的名义,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戊戌变法:清王朝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和实际权力掌握者分离,维新派将变法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身上,而清廷大权却集中于慈禧太后之手,请看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过程:

八月初四日黎明,上诣宫门请安,太后已由间道入西直门,车驾仓皇而返。太后直抵上寝宫,尽括章疏,携之去,召上怒讦曰:“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上战栗不发一语,良久,嗫嚅曰:“我无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遂传懿旨,以“上并不能理万几”为辞,临朝训政。凡上所兴革,悉反之。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有人形容此过程为“制孤雏”,不用一兵一卒,即将光绪帝囚禁。维新派寄厚望于光绪帝,变法怎能成功?

7

4.关于改革的过程,应说明:

①改革必须由富于经验的政治家循序渐进地推行,例如: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与改革主持者的政治经验与素养有极大的关系。试说明之: 在明治维新中,有一措施带有极大风险,即废藩置县。一方面,该措施势在必行,因为: 诚然,幕府倒了,大权归于朝廷了。但是这个朝廷依然没有实力。第一,朝廷没有兵力,现在的征东军队都是从勤王诸藩借来的。第二,朝廷没有金钱。??第三,朝廷又没有实际的政权。因为各藩主拥有土地、人民,各自在自己的藩地中行使政权,任意管治,任意征取赋税。并且各藩彼此窥视动静,在惶惶不安之中,都想保住本藩的每一寸土地。至于对付西方列强的国策,却谁也没有功夫考虑。这样简直不能称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日]久米正雄著《伊藤博文时代》

但该措施如处置不当,很可能引起各地藩主的反抗,严重威胁新生的明治政权,改革也可能会胎死腹中。所幸,主持这项改革的木户孝允具有娴熟的政治经验与策略,他在三年的时间中,将“废藩置县”分为若干步骤:

“武装倒幕”的胜利,使明治政府掌握了原幕府的大量领地,这为“废藩置县”奠定基础; 在木户孝允等人的劝说下,西南四藩“奉还版籍”,将领地交还给政府,其它各藩仿效; 设府藩县制度,藩由旧藩主任藩知事,掌握实权但不可世袭;

正式废藩置县。至此,大功告成。日本的封建割据状态得以改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也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反观戊戌变法,则缺乏木户孝允这类成熟的政治家来主持。在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中,康有为是思想家和理论家,而非政治家,正如其弟对他的评价:

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说他“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

而变法的实际主持者光绪皇帝更加缺乏政治经验,急于求成,招致守旧势力的猛烈反对。是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因之一。

②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开始,应不断深化,不能浅尝即止,半途而废。例如:

俄国农奴制改革、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都是在改革初期取得明显成效后止步不前,遂使早期成果逐渐葬送。 ?

关于改革的意义,应侧重于分析其长期、深远的影响,例如: 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应强调:

宗教平等的兴起正是否定宗教的划一性;复以强迫划一信仰的废案,此一运动终于发扬光大,蔚为壮观。它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人都须信仰同一上帝,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须在同一方式下信仰上帝。相反的,它意味着人人都应有同样的自由,根据他们自己良知所指示的方式来信仰上帝——如果良知不让他们这样做的话,他们还根本有不信神的自由??在历史上,它是民主发展史的一个主要部分,如果我们要想认识民主,并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词句将民主理想重新加以阐释的话,我们对它便不得不予以密切的注意。

——《余英时文集第六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8

【参与人员】赵利剑(北京四中,中学高级) 徐 雁(北京四中,中学高级)

王 耘(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互动话题】

主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建议 一、明确本模块学习的意义

二、注意区分必修本和选修本的教学内容 三、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本模块的学习目标

(1)了解(知道、简述)某一改革的背景(社会状况、历史条件、历史根源)

(2)知道(了解、简述、归纳、概述)某一改革的主要措施(内容);指出(认识)其特点 (3)分析(探讨、评价、认识)某一改革的历史作用(影响、历史地位) (互动对话PPT链接)

思考与活动

参加培训的教师使用现行的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至少完成本模块中一个单元的完整教学设计,要求:

1)在分析你的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该节课的教学目标

2)为了实现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设计该节课的教学过程 3)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4)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应有教学反思,并结合课上所出现的实际问题,修改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相关资源】

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PPT) 2.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PPT) 3.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PPT)

4.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PPT)

【参考文献】1.《1898年中国故事》马勇著,中华书局。 2.《天公不语对枯棋》姜鸣著,三联书店。 3.《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著,三联书店。 4.《伊藤博文时代》[日]久米正雄著,团结出版社。 5.《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 6.《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

7.《资治通鉴》卷一、卷九,中华书局。 8.《魏书》卷一,中华书局。

9.《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著,三联书店。 10《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邓广铭著,三联书店。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