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可能会考到大题的历史专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会考可能会考到大题的历史专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217ac15a216147917112835

会考可能会考到大题的历史专题

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城邦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雅典的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时间 人物 主要内容 (1)废除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 这次改革削弱了贵族会公元前594年 梭伦 (2)以财产的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议的权利,扩大了城邦公民的等级 (3)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作为最高行政和司法机关 (1)按照地域原则对全体公民进行重新划分和组合 克里斯提尼改革旨在进一步消除血缘关系和财(2)以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而产对城邦政治的影响。且它的权限有所扩大 公元前508年 克里斯提尼 (3)创设五十人团,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4)创立十将军委员会 (5)制定陶片放逐法 (1)除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以外,所有公共权力机构对全体公民开放,以抽签的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方式产生 公元前443~429年 伯里克利 (2)扩大陪审法庭的规模和权限,使之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 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这次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先河。 意义 (3)实行公职津贴制度,保证人人可以时代”。 担任公职 小结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除在外。

: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及线索 1、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1) 中央: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 地方: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3) 巩固: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小篆)等,此外,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铸建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 评价: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设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2、 西汉在汉承秦制中调整巩固

汉朝建立后,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群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形成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有意裁抑相权。由皇帝与身边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汉武帝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3、 隋唐体制新格局与科举考试

(1)朝代更替: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618,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初创,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规范化、程序化。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六部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3)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影响意义: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4、 宋代的重文轻武和文官体制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

宋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都有文人担任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5、 元代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

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代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

地方:创置行省制度。除成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有中书省直接管辖外,其余各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意义: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被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边地: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小结: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6、 明朝六部、内阁和法外政治

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朱元璋即位后,大力加强皇权,废除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其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自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后,继任的明朝皇帝先后设立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通过这些手段,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7、 清朝的军机处与皇权的加强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中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成“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启蒙运动

1、性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主旨: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

3、人物:17世纪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

4、背景: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而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5、主要内容: (1)共同点:

A 批判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通常指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和社会契约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

B 宣扬平等和自由: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的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2)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