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可能会考到大题的历史专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会考可能会考到大题的历史专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4217ac15a216147917112835

2、雅尔塔体制的影响:

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人们通常把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要求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二、联合国

1943年,美、英、苏、中四国共同宣布,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在敦巴顿会议上决定,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United Nation)。

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6月25日,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后来这一天被定名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的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制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宣告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国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成为“金元帝国”,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国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

1947年,23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四、冷战 1、背景:

二战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

2、冷战序幕的标志:1946年2月,美国驻苏使馆临时代办凯南向国务院建议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

3、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希土危机为借口,在向国会宣读的咨文中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的目标。这篇咨文宣布的美国对外政策被称作“杜鲁门主义”。 4、两大阵营:

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资本主义阵营(美)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简称“北约“) 莫洛托夫计划 欧洲工人党 社会主义阵营(苏) 工人党情报局 (简称“经互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华约”) 华沙条约组织 5、结束 (1)东欧剧变:苏联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方针,调整对外政策,单方面裁军,并宣布不干涉东欧各国事物。1989年,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国内政权更迭。

(2)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德国最终实现统一。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经互会、华约于1991年相继解散。 (3)冷战结束标志:1991年12月2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告终。 (苏联:1922年~1991年,共69年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大干部群众急切盼望能拨乱反正,开创历史发展新局面。 (2)“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徘徊局面。 (3)邓小平提出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工作 2、开始: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引发了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意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A 思想: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政治: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C 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影响、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中共十二大:1982年,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

2、中共十三大:1987年,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了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辛亥革命 1、 背景:

(1)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在檀香山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4)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广州起义 (5)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传播

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报刊、译著书籍,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推动革命潮流急速向前发展。 2、 同盟会的成立:

(1) 倡议: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倡议成立中国同盟会,得到黄兴、宋教仁等人的赞同。

(2) 成立: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同盟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 纲领: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同盟会又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该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4) 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同盟会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3、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在武昌发动起义并取得了胜利,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4、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3月,颁布《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5、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 6、 性质、意义:

(1)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积极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 消极意义: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